六爻应用

注重义理的李觏易学,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教导人们从事于君臣父子之道,从而认为人事之理皆存于《周易》之中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在河洛之学流行的时期,北末的李觏和欧阳修也提出了自己的易学观,同图书学派展开了争论。二人在政治上都属于改草派。李觏参加了范仲淹领导的“庆历"革新活动,欧阳修是当时政革派的代表人物,与范仲淹齐名。他二人都提倡经世致用,排斥佛道二教。李觏著《常语》,批评了孟子的王霸义利之游,乃宋代功利学派的先驱。欧阳修著有《本论》,与韩愈的《原道》,同为唐宋排佛的名文。他二人虽为儒家学者,但同道学家不同,重视事功,关心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不赞成空谈天道性命,也都是无神论者。其对《周易》的理解,同其学风是分不开的。

李觏著有《易论》十三篇和《删定易图序论》六篇(见《直讲李先生文集》),欧阳修著有《易童子问》。二人的易学虽不尽相同,但都不赞成象数学派的解易学风,特别是对刘牧提倡的河洛之学,或者加以修正,或者全盘否定。他们都把《周易》看成是讲人事兴哀、社会治乱的学问,重人事,反对脱离人事而讲天道。就这一点说,可以说是继承了王弼义理之学的传统,但抛弃了其玄学的理论。李觏则吸取了汉易中的阴阳二气说,成为末易中的义理学派,特别是气学派的先驱之一。

注重义理的李觏易学,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教导人们从事于君臣父子之道,从而认为人事之理皆存于《周易》之中

注重义理的李觏易学

据《年谐》,李觏先著有《易论》,三十九岁时,又著《删定刘牧易图序论》。其在《易图序》中说:

觏尝著易论十三篇,援辅嗣之注以解易。盖急乎天下国家之用,毫析幽微,所未暇也。世有治易根于刘牧者,其说日不同。因购牧所为易图五十五首观之,则甚复重。假令其说之善,犹不出乎河图、洛书、八卦三者之内,彼五十二皆疣赘也。

又说:

牧又注易,所以为新感者,合率泉数而巴。其余则據辅丽之指而改其辞,将不攻自破矣。

这两段文字说明,李觏推崇王弼注,不赞成图书学派以象数解易,其易学属于义理学派。

李鼎祚在(周易集解序》中说:“郑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李觀推崇王弼易、取其人道教训之义,其解易注重义理,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

圣人作易,本以教人

李觏不赞成把《周易》看成是占卜一类的迷信著作,也不赞成以佛老之学解释易理,认为《周易》一书,是讲人伦教化的典籍。他说:圣人作易,本以教人。而世之鄙儒,忽其常道,竟习异端。有日我明共象,则卜筮之书未为泥也。有日我通共意,则释老之学未为荒也。昼读夜恩,疲心于无用之说,其以恋也,不亦宜乎?包牺画八卦而重之,文王周公孔子系之以辞,辅嗣之贤从而为之注,炳如秋阳,坦如大達。君得之以为君,豆得之以为臣,万事之理,犹辐之于轮,靡不在其中矣。(《易论第一》)

〝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是说周公、孔子以《周易》教导人们从事于君臣父子之道,从而认为人事之理皆存于《周易》之中。他以王强为周孔事业之继承者,因为王阳注,以人事为主,取其人道教训之义,并非费同王隔以玄学观点解易。其所著《易论》十三篇,皆从这一原则出发,试图将《周易》从“卜筮之书”和“释老之学〝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实际上是发挥《象传的易学思想,成为宋易中义理学派的光驱之一。以下就其《易论》对卦交辞的解释,看一看其易学的特点。

其《易论第一》,依据某些卦的第五爻的爻辞,大讲“为君之道”。第五爻,被《》《象》二传视为尊位,就人事说,代表君。李觏解释损卦六五爻辞说:

夫用贵英若恭,用富莫若俭。恭则众归焉,俭则财阜焉。恭俭者,先王之所以保四海也。捐六五日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龟可以决疑,喻明智也,以柔居尊而为损道,明智之士皆乐为用矣。非花人助,天且福之。故象日六五元吉,自上祜也。恭之得众也如此。

此以“十朋之龟”比喻“明智之上”,认为此卦六五爻为柔居尊位,表示君王推行损道,其结果众才归之,即“恭之得众”。拔王弼注此爻辞说:以柔居尊而为损道,江海处下,百谷归之;履尊以损,则或益之矣。朋,党此。龟者,诀疑之物也。”李说即本于此。不同的是,他以“恭”解群王弼的“损道”,则具有需家的特色了。又其解释益卦九五爻辞说:

注重义理的李觏易学,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教导人们从事于君臣父子之道,从而认为人事之理皆存于《周易》之中

夫上之利民以财则不足地。百姓安堵而不败其业,利之大者也。益九五日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乎惠我德。谓因民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则不须疑问,必获大吉,而物亦以信惠归于我地。夫海爱无私,君之德也,反是,则非益之谓北。

此是说,此卦九五爻,既当位,又居尊位,为益卦之主,人君应有信惠之心,惠民益物;百姓受其恩惠,亦以信惠报之。“因民所利“以下向,皆出自王弼注。不同的是,李觏以“溥爱无私”解释君道和此卦的卦义。以上是通过对损益两卦第五交辞的解释,讲为君之道。这些解释亦是其政治上的改革思想在其易学中的表现。

又如其在《易论第三》中,依据卦交辞,讨论了“为臣之道”。如其解释升卦九二爻辞说:

夫执刚用直,进不为利,忠诚所志,鬼神亨之。升九二日乎乃利用論,无咎。谓与五为应,往必见任,体夫刚德,进不求宠,闲邪存诚,志在大业,故乃利用纳约于神明也。

此是以九二爻比喻臣,认为其与六五爻君位相应,前往见君,被任用,要有刚直品德(九二为阳爻),进不求利,志在大业,以此解释升卦义。“与五为应”以下句,全抄王弼注。又解释蹇六二爻辞说:

夫忠臣之分,虽处险难,义不忘君也。六二日王臣,匪躬之故。谓居位应五,不以五在难中,私身远害,执心不回,志救王室者也。故象日王臣,终无忧也。凡此皆为臣之道也。孔子日为臣不易,岂虚言哉!

孔疏释蹇卦义说:“蹇,难也。有险在前,畏而不进,故称为。”李说本此。其以六二为豆,九五为君,认为君处难险之时,臣应前往赴难,匡救王室,以见忠豆之心。“居位应五”以下句,皆录白王弼注。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易学 卦爻 阳爻 益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