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爻知识

天人合一境界:人能解其有意之蔽,无心而循万物之理,则与天地相似,无往而不自得。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苏轼的这种宇宙生成论显然是本于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思想。其所谓无,并非绝对虚无,而是内在地蕴含着有。这个有亦却无形无象的阴阳之气。只是这种阴阳之气处于宇宙的原初状态,尚未交接而生物,故虽廓然无一物,而不可谓之无有。阴阳交接而生物,物转相生,生生不已,是一个由无人有、由隐到显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莫或使之,无主宰,无目的,也没有启示什么先验的道德准则,但却有一种神妙的自然之理在起着支配的作用。苏轼注《系辞》“鼓之舞之以尽神”说:“孰鼓之欤?孰舞之欤?莫适为之,则谓之神。”注《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是万物之盛衰于四时之间者也,皆其自然,莫或使之。而渭之帝者,万物之中有妙于物者焉,此其神也。”易的本质是立足于生生之有的,是对自然之理的一种研究和闸发。由于此生生之有显现为一种德业,故易的本质也就蕴含于德业之中,除此以外,无别有易。通过这一番论证,苏轼对他的易道观做了总结性的表述:“天地位则德业成,而易在其中矣,以明无别有易也。”

天人合一境界:人能解其有意之蔽,无心而循万物之理,则与天地相似,无往而不自得。

既然宇宙的生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其中贵穿着一种自然之理,那么这种自然之理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苏轼明确指出,这主要是支配万物变化的“出于一而两于所在”的对立统一的规律。他围绕着这个思想作了一系列的论述:

天地一物也,阴阳一气也,或为象,或为形,所在之不同,故在云者明其一也。象者,形之精华发于上者也,形者,象之体质留于下者也,人见其上下,直以为两矣,岂知共未尝不一邪?由是观之,世之所谓变化者,未尝不出于一而两于所在也。自两以往,有不可胜计者矣。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之始也。

夫刚柔相推而变化生,变化生而吉凶之理无定。不知变化而一之,以为无定而两之,此二者皆过也。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一不可执,知其未尝不一而莫之执,则几矣。

同是户也,阖则谓之坤,關者谓之乾,阖闢之间而二物出焉。故变者两之,通者一之。不能一,则往者穷于仲,来者穷于屈矣。(《东坡号传》卷七)

易将明乎一,未有不用变化晦明寒暑往来屈信者也。此皆二也,而以明一者,惟通二为一。然后其一可必。

阖闢以生变化,易之所自出也。

天人合一境界:人能解其有意之蔽,无心而循万物之理,则与天地相似,无往而不自得。

阴阳,二物也,其合也,未尝不杂,其分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未尝杂也。

故日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阴阳合德,故杂;刚柔有体,故不越。

刚而无心者,其德易,其形确然。柔而无心者,其德简,其形隋然。论此者,明八卦皆以德发于中,而形著于外也。故交效其德,而象像其形,非独乾坤也。(卷八)

关于“出于一而两于所在”的思想,在宋代易学中曾受到普遍的关注,各家均有所论述。比如张载所说的“一物两体”,程颐所说的“万物莫不有对”,朱熹所说的流行与对待,陆九渊所说的三极之道,都是论述这个思想的著名的命题。这个思想固然是对《周易》的太极阴阳之理的一种发挥,但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也有着很深的洲源关系。理学家出;于排斥佛老的心态,故意隐瞒这种关系,苏轼则坦然承认,直接依据道家哲学来研究万物生成变化的内在原因。苏轼认为,这种内在原因就是“出于一而两于所在”。这是一种自然之理,其本质在于无心,不仅阴阳合德之一为无心,两于所在之乾坤刚柔亦归结为无心。人与天地同受此无心的自然之理的支配,但人常不能与天地相似,是因为人为有意所蔽。如果人能解其有意之蔽,无心而循万物之理,则与天地相似,无往而不自得,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易学 天道 人道 天地 系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