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论《周易》:依据《乾》《坤》中的《彖辭》来阐发孔子之大义
熊十力论《周易》
当代哲学家熊十力(1885~1968),湖北黄冈人,家世业农而贫寒。他原名升恒,字子真。1902 年(17 岁)到武昌参加地下革命组织“日知会”,积极进行反清活动。送被清延通缉。他热血澎海地参加了 1911年辛交革命武昌起义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他历经考验,不愧是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家。20世纪20 年代以后转人学术界,1920年夏由梁漱溟介绍到南京支那内学院随该院创办人欧阳竞无学佛,系统地研读唯识宗的典籍,后来由佛转儒。
1932年10月问世的《新唯识论》(文言本)一书(1944 年翻成语体本)是他思想转变的开始,书中反驳其师欧阳竞无的佛学观。从此师生断交。马一浮作序评为“将以昭宣本迹,统贯天人,囊括古今,平章华梵”。他一生写成的著作多近 30 种。
《乾坤衍》是熊十力最后一部哲学著作。
于1961 年抄写影印,由熊氏自费出版,当时流通不多,因而传本甚少。这部《乾坤行》正倾注了作者晚年的心血。他由佛转儒,终于回到儒家,倾心于大易。这是作者哲学思想探索的最后归宿。是他的“哲学宣言”也可作为他晚年的“哲学遗嘱”。早在1947年出版的《十力语要》中,他已坚称《周易》的“十翼“必出于孔子无疑。兴谓《易》无“十翼”,则象数虽流传不失,亦只是占卜之书,有何价值。唯“十翼〝出,而后《易》为哲学思想之书,孔子所以为哲学之宗。盖亦在此。”(见《十力语要》卷一)故他在《乾坤行》中说“四十岁后,舍佛而学《易》,平生思想变迁,以此番为最重大。”亦即遗嘱勉人力学《周易》。
《乾坤衍》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辨份》,即对《周易》进行辨别真伪工作。第二部分《广义》,即对《周易》中《乾》《坤》两卦的义理要旨加以推術阐发。
在《辨伪》部分,作者提出,《周易》有真经和份学之区别,真经是由孔子五十学《易》后阐发的大道,由于游、子夏传下,后在秦汉间湮没。伪经是六国小儒传下的,由孟子、荀子承续,后经历代儒家篡改,歪曲了孔子的原意。熊十力坚称,他讲易学就是为了阐扬孔子大道,力排六国伪经。在《广义》部分,他试图从《易传》中体现出的孔子真精神来对《乾》《坤》两卦进行推衍和阐发,这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熊十力认为,孔子的真经主要保留在《易传》之《家辞》。他说,除了《彖辞》中还保存有孔子的本义之外,其余部分全被小儒们篡改了。所以他在书中主要依据《乾》《坤》中的《彖辭》来阐发孔子之大义。
他认为,《乾》卦《彖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和《坤沙卦《彖辞》“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为孔子本人之作。其中蕴涵的乾坤一元论思想是孔子真经之大义。
万物的产生既非乾的力量,亦非坤的力量,而是乾与坤两种力量互为作用的结果。
正是乾与坤两种力量的运动变化才创造了世界万物。但乾与坤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并不超然脱离万物之外,而是蕴藏在万物之中。作为本原,乾坤是实体,作为表象,乾坤则外化为万物。乾代表了心和精神这方面的内容,而坤则代表了物和能力方面的内容。作者特别强调,乾和坤不是唯心或唯物划分的两个本原,而是—种本原的两种特性。乾与坤代表了相反相成的阳阳两种力量,正是这相反相成的两种力量决定了世界万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作者指出,把代表心的乾和代表物的坤统一起,使表现为万物的乾坤与代表本原的乾坤的取得一致,这就是乾坤一元论的真髓。
熊十力认为,乾坤一元论是孔子内圣外王学说的本体论基础。内圣外王包含着成己成物两个方面。“成己则由格物致知,而上穷万有之原,反观我生之真,以其知识之所及,彻悟之所至,征验之于日用作为之际,期于道德、智慧、知识融成一片’。“成物则是明大公之正则,立均平之洪范,建人类共同生活之制度。”倡导乾坤一元论,肯定了作为表象的万物和作为本原的实体为一元,这就肯定了人的认识的可能性,人能够通过反观白身而明察万物之理,以而获得天地宇宙之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