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疏对《周易》原理的理解,取其大衍义中的太极说,解释《系辞》的“易有太极”章
孔疏认为,大衍义章是讲揲蓍求卦的过程,此章是讲八卦的起源。前章疏说:
“四十九合同未分,是象太一也。”就画卦取象说,太一取于何物之象?对此问题的解释,孔疏则抛弃了王弼派的太极虚无说,继承和发挥了汉易的元气说,而以“元气混而为一’为太极。认为此混而末分的元气,即《易纬》说的“太初”和“太—”。其分而为两仪,两仪即天地。“易有太极“即老子说的“道生一”。“是生两仪”,即老子说的“一生二”。“四象”即金木水火,因为其由天地而来,所以说“两仪仪生四象”。四时与五行相配,主管一年四季,配以八卦,即“四象生八卦”。这是以取象说,解释画卦的过程。
又其释《系辞》文“易有四象,所以示也”说:“象为卦爻之象也,则上两仪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谓也。”按此说法,卦爻之象从奇偶两画到四象和八卦,都是取法于天地生成之象,所以孔疏将“易有太极”一章,按汉易的说法,解释为世界形成的过程。并同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命题糅合在一起,以老子说的“—〝为元气混而未分,二“为天地。投孔疏的理解,老子说“道”,即《系辞》说的“易有太极”的“易”。“道”和“易”的内容,孔疏未做解释,按其易学哲学的体系,当指事物的变易自然而然。孔疏将此章同大衍之数章区分开来,未必符合《系辞》文原义。此问题,于第二章已讨论过。
但孔疏据取象说,将太极释为“元气混而为一〝,显然是不赞成韩注以虚无实体解释太极。如果说,汉易提出了太极元气说,王弼又以虚无实体为太极,否定了元气说,孔疏又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但孔疏的太极元气说,并非简单恢复汉易的说法,而是通过王弼派的易学,批齐了《易纬》中的太易说和太一神说,使汉人讲的太极元气具有明显的原初物质的含义。此是孔疏解易在哲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其太极元气说对唐宋时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孔疏的太极说,有一个问题,即大衍义中的太极说同此章中太极说的关系,并没有解决。其释大衍义时,以四十九之数合同未分为太极,就其理论思维说,是以太极为四十九之数的,总合。“分而为二以象两”,此“分”字有展开之义。“易有太极”章中的“是生两仪”,按其引老子文“一生二”说,此“生”字谓生出,即母生子之义。认为太极元气在时间上先于天地而存在,此是继承汉易的传统,讲宇宙生成的问题。而其大衍义中的太极和两仪的关系,则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此种理论思维,推广到哲学上,会导出本体论的结论。孔疏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孔疏以后,围绕对大衍之数的解释,易学和哲学界展开了长期的争论。有的取其“易有太极”说,借《系辞》文讲宇宙形成论,如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的取其大衍义中的太极说,解释《系辞》的“易有太极”章,讲本体论,如朱熹的太极说。
总起来说,孔疏对《周易》原理的理解,就其对卦爻辞的解释说,既采取义说,又采取象说,以取象说为主,从而对王弼派的易学理论,做了新的解释,扬弃了王弼派的贵无贱有的思想,将王弼派讲的鹿无实体解释为自然而有、自然无为或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将玄学中的贵无论引向崇有论。通过崇有论,又将汉易中的元气说、阴阳二气说重新肯定下来,并向前发展了,此是孔疏在汉唐哲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其对《周易》原理的解释,尚披着玄学的外衣,但就其对世界的解释,对易学哲学问题的回答说,基本上属于唯物主义的路线,虽然在一些问题上,还没有摆脱玄学唯心主义的影响。在唐朝前期,佛教唯心主义哲学广泛流行的时期,《周易正义》宣传了气的学说,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又具有批判佛学唯心主义的意义。
其在《序》中评论说:“原夫易理难穷,虽复玄之又玄,至于垂范作则,便是有而教有。若论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斯乃义涉于释氏,非为教于孔门也。既背其本,又违于注。”此不仅批评了 玄学派贵无贱有说,而且斥责了佛教的空观和能所之说,其在唐代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