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春秋》这部经典,试图用它来调整人际关系,整顿社会秩序
[原文]
展禽、御孙之讥议,虽若无关观人术者,然观人本臧否①人伦之事,不必求验其人行事之吉凶祸福始为得也。鲁既守周礼,终其世尊天子勿替②,则观人术谓犹在王朝,而未盛于民间可也。及孔子奋布衣,值其世礼乐崩沦,天下大乱,孔子亦以所闻所见者,因鲁史作《春秋》③一经,将以理人伦、序人类,而居常抑扬古人、进退弟子之言,复散见于《论语》各书,盖皆拟人于伦之辞也。《春秋》微言大义不具论,独取《论语》、 《孔子家语》 诸书,-究孔子之观人术,而定观人术之在民间,自孔子始。
[注释]
①臧(zing)否(pr):褒贬人物,评论优劣。臧:善;否:恶心。
②替:废弃。
③《春秋》: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记载删削而成的历史著作,记载鲁国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其中充满了微言大义。
④《论语》:儒家经典,孔子及曾子门人所编,内容是记述孔子言论,计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
[今译]
展禽、御孙的讥笑讽刺,虽然似乎与观人术无关,但观鉴人本来就是褒贬人物,不必只以预测人们行事的吉凶祸福为观人。鲁国既谨守周礼,始终坚持尊奉天子而不变,观人术就可以说仍然局限在周王朝廷,而没有在民间流行。到孔子以百姓的身份崛起,正赶上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鲁国的史书,写成了《春秋》这部经典,试图用它来调整人际关系,整顿社会秩序。而他平时褒贬古人、鼓励或批评弟子的言论,又散见于《论语》等书中,也大都是将人判为不同的类别的话。
对《春秋》的微言大义,这里不具体讨论,只是根据《论语》、《孔子家语》等书的记载,来探究孔子的观人术,并确定观人术在民间的流行,是从孔子开始的。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