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从而指导人们日常的言语行为,预测行事的吉凶祸福
关于八卦易法的创作者,《易传•系辞下传》说:
“古者庖瓶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庖栖(一作惠戏、必、義、伏義)氏是传说中的我国原始氏族社会时斯屈作在荆楚地区的苗蛮氏族集团一个部落的首领(一说为崇拜龙图腾的氏族的祖先)。
他作为中华始祖的精神象征,其创作的八卦(现在尚无确路史料否认史有其人以及他曾创作过八卦),乃是通过观天察地和对人自身以及周围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的观察取象而制成的。可见八卦易是我们的先民们有自己的文明史以来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成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关于八卦易的功能,《周易•系辞上传》有过概括:“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群;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四种用途,归结为卜问,用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从而指导人们日常的言语行为,预测行事的吉凶祸福。
当八卦被神职人员分别赋子指物性含义,并进而重叠为六十四卦,系上卦名和卦爻醉以后,这便有了《易》。汉人说:“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又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相传《连山》为夏易,《归藏》为商易,迄今均不得见。但从近年来各地考古发掘出的《易》简与帛书看,与今本《周易》之卦序或卦名、卦爻辞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说明卜筮这种迷信活动,不仅由来已久,而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行化过程,亦即不断地筛选和模式化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周易》是在以《连山》易和《归藏》易等其他杂筮之书的改造和融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周礼•春官•大卜》说:“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周易》卦爻辞所用之事,大抵是从占问记录中选用的灵验的典型事例,用以说明它的权威性。所以说,它是吉代卜筮之官在三代以来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整理编纂而成的一部预测吉凶的法典。《易传•系辞下传》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其当般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从《易》之卦爻辞所反映的史实看,大约在西周成康时代便有了编定的初本。又据《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672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候者”的记载,说明《周易》之定本通行,当在春秋初年,其下限不得是晚于前 672年。
作为文化传统的原典,通行本《周易》已经不是原始的占筮记录,而是以古筮吉凶为主要功能,同时又共穿了它的编纂者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的经验性总结。首先,六十四卦无一重复,其排列有序不紊,卦象取事寓理,均能自圆其说,不相悖嘐。其次,六十四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排列组合的变化规律,表现了它的作者们力图从整体上去把握易卦爻变的思想。再次,易卦的卦辞和爻辞各卦自成子系统,除占断辞(兆辞)外,各爻之间多星现出明显的连属关系。卦与卦之间,卦名与卦辞也有一定联系,在卦象和占断上也可看出作者的功利观、矛盾观和变化观。所以,我们说,《周易》是先民们站在自己的实践水平上,直观地、经验地反映得来,又经过卜师改造、制作过的认识成果,是他们对天地万物及其和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最高的、笼统而模糊的抽象。尽管它失之于朦胧、神秘和猜测,但毕竞是一种把握世界因果联系的方式,体现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唯其如此,它才被学者们理解为只有用符号表示出来的公式而没有数字的“宇宙代数学”,成为孕育中华民族特有文化素质的重要的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