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崇祥龙:龙的吉祥寓意与时俱进,如今的龙代表和善喜悦、威武可爱的形象,龙成为一种吉祥象征
龙的崇拜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说古往今龙文化覆盖了神州大地,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见证物和参与者。崇龙的历史已经达到八千年,甚至一万年以上。而当下社会对龙的追崇则体现在民间信仰中。这种崇拜主要经历了四个较大的阶段,即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这些阶段对龙的推崇的原因众多,但是人们附会在龙身上的吉祥意象可谓是深刻的原因。
首先,图腾崇拜时期。图腾通俗来说,就是以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作为标志和象征,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类似于保护神,可庇佑祛灾。以龙为图腾的部落,便以“龙”当作部落的名讳,以龙图案作为部落的象征和标志,相信龙会庇佑本部落战无不胜,长长久久。那么,龙的图腾是怎样形成的?追根溯源,人们莫衷一是。闻一多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在氏族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采集、狩猎为生,人们生活生产能力低下,生活资料完全靠大自然的恩赐,对大自然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天灾人祸、猛兽虫禽无法应对,就寄托于一种“万物有灵”的思想来找生理与心理的慰藉,通过对神物的崇拜,来逢凶化吉、除凶辟邪,同时祈祷它给人们带来安康、吉祥。那时候人们有关神灵崇拜的意识尚未形成,与生产相适应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图腾崇拜和巫术,巫师利用制作与龙形相关或相似的符咒。
祈求苍天福佑,以求风调雨顺、百姓安康。这一时期既没有形成鲜明的龙形象,也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龙的吉祥文化。但趋利避害的潜意识契合吉祥文化的真谛,龙也就是那个时候最早被附会出来的一种趋利避害的指涉物,成为那个时期主要庇佑祖先、慰藉心灵、祈求祥瑞的象征物,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说也根据于此。在以动物为图腾的时代,商代龙的纹饰在玉雕和青铜器上最为多见,其艺术风格神秘沉重、狞厉怪谲,当时的人们祈望雨顺风调,五谷丰登,龙自然就成了人们心目中兴风起雨的神灵。所以,商代的龙是一种关系人类生活与命运的具有神性的动物。西周是文化大融合、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龙文化将自然界中的植物花草以及大象等动物作为集合对象,多了一份体现兴旺、象征祥瑞的妩媚与绮丽。“阴阳交合的原始来自古老的沟通天地的巫术观念,因而它是顺应天地、获得神灵庇佑的吉祥象征。”等到东周时期,龙与盛行的阴阳演化理论相结合,演化成为更具文化内涵的吉祥象征。如传播赓续甚广的龙风合璧,就是阴阳结合的体现,象征着吉祥。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建鼓座,是由数十条小龙和十余条主龙组成的“群龙交缠”的立体的造型。群龙意味着众雄蜂起,其交缠纠结状蕴含着化生万物、阴阳交合的祥意。
神灵崇拜阶段,人们把龙当作庇佑自己的神灵。古人由于知识匮乏,往往把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于神力。比如,雨水和雷电的关系,人们认为雨水就是雷电带来的,雷主宰雨水。人们那时候以农业为主要维系生计的手段,而雨水又是农业的命脉,人们最大的祈愿就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这一祈愿促使人们经常祈求主宰雨水的雷神保佑。而每个人都未见过雷神,人们就开始塑造雷神形象。雷神既然是民众虚幻出来的想象物,拥有大自然的力量,自然不能用世间平凡的东西来表现,这时人们就想到了龙。上文已经说过龙虽然是虚构出来的动物,但它集合了多种动物形象,形成了独特的具体的形象,因此,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雷神形象。在不少史籍中都能看到,《山海经·海内东经》就用“龙身而人头”来描绘雷神形象,《淮南子·地形训》描述云雷神的形象为“龙身人首”,《易·说卦》则描述雷神为“震为雷、为龙”。古人认为龙能打雷降雨,雷声是由龙发出来的,当龙尾迅速蜷曲的时候就形成了闪电。后来,自然神灵越分越细,水神、虹神、雨神、星神相继应运而生,龙就成为这些神的象征物被崇拜,这是因为龙生来就是中国人为“福”:而创造的。龙身上一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福瑞的特质,因此人们才会把龙作为农业神、水利神、民族神、人格神、祖先神来崇拜。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远古帝王都曾被比附为龙。而这种神灵崇拜发展到极致就成了以龙作为神祇本身,比如,管井的是井龙王,管河的是河龙王,管海的是海龙王。全国各地过去都有龙王庙或河神庙,庙内的主神是龙神,龙虽然人格化了。但还是属于龙类。还有四海龙王,即东海龙王、南海龙王、北海龙王、西海龙王。这些龙王是各自管辖范围内的首领,下边还有鱼虾鳖怪等臣僚。对龙王,人们是毕恭毕敬,因为雨涝干早全是由龙王主管的,以农业为本的农民过去总是靠天吃饭,遇到干早就得给龙王进贡,向他祈求祷告,希望普降甘霖;如果江河横溢,或雨涝成灾,也得向龙王祈祷®。因此,民众把龙看作是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生产、生活和安全的神灵。在第三个阶段之初,秦朝荡平六国,实现了统一。政权的统一,使得各地、各民族不同的龙文化有了更多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空间,同时也有了升华、整合的基础。在历史上,尤其是封建时代,龙一直成为皇家树立权威、夺取王权和巩固王权的媒介,可称为代表王权的特有吉祥物。其原因是龙在各民族、历朝历代的人们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帝王就把龙身上的吉祥寓意比附于自身。《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首次被称为“祖龙”,龙所具有的神性与威严被赋予皇帝身上,皇帝成为“真龙天子"。人间帝王利用民俗信仰的强大威慑力,把之前先民共同的始祖占为皇室的祖先,并将祥瑞之意纳为己有。龙不仅是皇权象征,也是人杰喻体。《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把龙作为人杰的象征讲得很透彻:“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上文已谈到,在新石器时代,龙便被奉为掌管雨水的神灵象征物,受到各地的推崇敬畏。人们相信早涝、雨水均由龙神主宰。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而雨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否风调雨顺,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的丰歉,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民众的安全、生产和生活。因而在众多的神灵中,龙受到民众的推崇与敬畏。龙的出现,抛开维系封建统治的这层含义,它还是古代统治者所推崇的国泰民安的象征,昭示幸福的瑞兆。
中国历史上的祥龙崇拜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融合的结果,是民间崇拜与皇族崇拜博弈并累积形成的一种形式。龙文化的繁荣得益于对内融合了各少数民族文化,对外融合佛教文化。
龙纹至隋唐时代已完全成熟,以吉祥瑞兽的形象广泛出现于实用器皿、建筑构件之上。人们刻画龙纹、雕塑龙形,常见的龙纹有龙风合璧二龙戏珠等。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总是直截了当地把龙当作能够带来幸福的瑞兽。
这四个阶段既有联系,又存在着差异。与龙有关的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帝王崇拜和龙王崇拜是相互累积与整合的。进入现当代后,龙的吉祥寓意与时俱进,抛弃了专制主义的历史负赘以及龙那种不可侵犯、盛气凌人、张牙舞爪的气势.取而代之的是和善喜悦、威武可爱的形象,龙成为一种吉祥象征。“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藏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这些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歌曲振奋着中华儿女的心,激励着中华儿女奋进、向上、和谐、团结,歌颂中华民族的民族振兴、昌盛繁荣。人们把中国比作龙、把中华民族比作龙,借助新时代龙的新瑞意,希望中国强大,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是社会进步、人类进步的传达。人们希望国富民强,便以龙代表民族文化,龙被赋予了中华民族文化新时代的新内涵。它以和合、奋进、福生、谐天的精神底蕴、高扬科学、民主、创新与理性的大旗,携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的精华和世界文明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