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

太上老君胸怀易学法宝,开天辟地,降世传经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道门中人不仅在追溯太上老君托胎降生的神迹时赋予其易学符号的“胎记”,而且根据《易经》的变卦原理,构想了许许多多老君变化故事。早在西晋时期所流行的《老子化胡经》便已充满了这种神变意味。该书相传为西晋道士王浮所作,原仅有一卷,后世道徒加以增益,遂衍化成十一卷。今《道藏》中未见有该书,惟敦煌遗书中有其残本。所谓“胡”原指中国北部与西部少数民族,《老子化胡经》中的“胡”则指中国境外的西北部国家。该书讲述老子(即太上老君)西游化为胡人成佛的故事,以为“佛”乃道教之弟子。《经》中收有《老君十六变词》十八首,以歌谣的形式叙说太上老君的神变。作品暗合易学八卦方位,太上老君每次神变出现在不同的方位。如一变时,太上老君生在南方,他出胎堕地就能“独坐”;二变时,生在西岳汉川,寄身于王家修炼精神;三变时,变形易体出现在北方,他合口诵经声琅琅,“配名天地厚阴阳";四变时,身在东方,身形满是青葱之色,白日母抱夜乘龙,上天入地登虚空;五变时,生在中都居于洛川,在中央修福十万年……开头这五变,太上老君分别降生五方之位,合于易学中的“五行”之理,因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极稳定的符号,它们在易学中实际上可以转换成五方,八卦排列正是以五方为本,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可见,《老子化胡经》中的太上老君降生故事乃是以阴阳五行八卦方位为其基本框架的。

太上老君胸怀易学法宝,开天辟地,降世传经

当然,《老子化胡经》不仅仅讲述太上老君的降生神话,更重要的是运用易学的变化观来表达老君千变万化的功能。《周易·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意思是讲:《周易》这部书,是不可以稍微离开的。它所体现的道理在于事物的推移变迁,因为卦象符号本身就是变动不定的,阴阳周转流动于各卦的六爻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定准,阳刚与阴柔互相改换位置,不可把静止当作典式法则,只有变化才是它适宜的方向。《系辞下》所谓“六虚”指的就是卦象符号中的六爻之位,六爻包括三个层次,代表天地人。所以,六爻的符号变化实际上就是天地人三界客观事物变化的缩影。《老子化胡经》以《易经》为准则,塑造了一个善于变化的老君形象,他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或在天上,或在人间。这种居无定所的“神通”实在是易学阴阳爻位变动不居之理的故事转化形态。

《老子化胡经》所见太上老君的变化功能与“神通”在《太上老君开天经》得到了充实与发展,而其易学符号光环也更为鲜明。

太上老君胸怀易学法宝,开天辟地,降世传经

《太上老君开天经》收入《道藏》之中,不题撰人姓名。《广弘明集》卷十二《决对傅奕废佛僧事》提及该书为张泮所作。疑该书初起于唐前佛道斗争之中,至唐初而广为流行。顾名思义,《太上老君开天经》就是叙述道教教主开天辟地的故事。该书称,未有天地之先,无阴无阳,无日无月,无品无光,无东无西,无青无黄,无南无北,无柔无刚,无覆无载,无坏无戴,无贤无圣,无忠无良,无去无来,无生无亡,无前无后,无圆无方,百亿变化,浩浩荡荡,无形无象,自然空玄,穷之难极,无量无边,无高无下,无奇无偏,无左无右。老君好像处于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他的声音。万物跟随在他的后面而生长,经历了“洪元”“混元”“太初”的旅程,老君从虚空降下来,教化初民。自此以后,直到周朝之初,老君数次下降为师,每次都口吐经文一部,教化君主百姓治理世事。在描述中,《太上老君开天经》不仅把《易》的八卦化生理论和老子的“道生”思想结合起来,用以说明天地的开辟和人类进化过程,而且多次强调太上老君是根据易理来启示天下的。它说:混沌的宇宙发展阶段消失以后,就到了“九宫”时代,“九官之时,老君下为师,口吐《乾坤经》一部,结其九宫,识名天地。清气为天,浊气为地。从九宫已来,天是阳,地是阴。阳者刚强,远视难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岳四读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脏是也。””这里的“九宫”是指宇宙进化的一个阶段。在《太上老君开天经》的设想中,老君口吐《乾坤经》就是为了显示九官方位(天下九州的一种符号表示),让天下人都知道天地阴阳之分。很明显,这部《乾坤经》乃是作者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却又是在知晓易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乾坤本来就录《周易》中的两个最基本的卦。《太上老君开天经》从《易》的“三才”观念出发来说明天象、地形、人生,在许多地方留下了象数的痕迹,但其要旨仍在说理,尤其是关于天阳、地阴、成象、成形之说乃是由易学义理派演化而来。义理派主要传人韩康伯注释《周易·系辞》的时候说:“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以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矣’。””意思是讲,易学中的卦象本是用以表征日月星辰的;而卦爻之形则是“摹写”自然界山川草木而得;天空中“悬挂”着的日月星辰因其运转而有了白天与黑夜的变迁;山川水泽互相通气,聚集成云,散则成雨,云行而雨降,所以变化就显示出来了。对照一下可知,《太上老君开天经》关于天地人的形状描述与韩康伯的义理精神是基本一致的。

作为一部歌颂道教教主的经书,《太上老君开天经》对易学的“化用”,还表现在它充分发挥信仰精神的想像力,以太上老君为大《易》之宗主,在描述了太上老君依“道力”使“无”化为“有”,即开辟了天地之后,作者进一步把太上老君捕绘成历代圣人之“原身”,甚至连创立八卦的伏羲氏也是由太上老君分形变化而成,太上老君化出伏羲之后又自下降示教。它说:伏羲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无化子”,一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阳经》以教伏羲。以前未有姓字,直(只)有其名……人民朴直,未有五谷,伏羲乃教以张罗网,捕禽兽而食之,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妒,冬则穴处,夏则果居。

太上老君胸怀易学法宝,开天辟地,降世传经

《太上老君开天经》认为,伏羲的时代,太上老君降下来作为老师,他的道号称作“无化子”,又名“郁华子”,太上老君教导启示伏羲推究旧时的历法,演播阴阳之理,规正八个基本方位,确定了八卦的形态,还写了一部杰作叫做《元阳经》来教化伏羲。在这以前,人们不知道什么叫“姓”与“字"”,只有名称,人民都很朴实率直,也没有五谷,伏羲教人民使用罗网来捕捉飞禽走兽以做食用。那时,人们身上被着禽兽的毛皮,喝它们的血解渴,臭腥味很浓,男女不知道分别,也不会互相猜疑嫉妒,冬天住在洞穴里面,夏天则以树果为居处。

按照这种说法,则伏羲画八卦乃是太上老君教的,这当然是道门中人的想象;不过,从其神话性描述中却也可以看出易学卦象符号与义理到了道门中人手中是如何地灵活应用。固然,这种应用在今日看来显得荒诞不经,但其背后却潜藏着中国先民们力图解释宇宙发生的愿望。如果说它对易学的应用已远远超出儒家所允许的范围,那么太上老君开天辟地的离奇情节则又富有艺术的精神,这不仅可以使人联想起“盘古开天”的古老神话,面且为后人展示了一条探索天地起源的心灵轨迹,留下了艺术创作的原始素材。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易学 伏羲八卦 道教思想 易学变卦 变卦原理 道学符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