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组织的发展:默而长啸的孙登与老学重玄派易学底蕴
随着道教组织的发展,其理论研讨更加兴盛起来。这种兴盛的重要成果就是老子《道德经》得到了进一步的解读和传播。在这项活动中,“老学重玄派”尤其令人瞩目。这是道教中解说老子《道德经》的一个思想流派,“重玄”一词是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进行概括而来的,因“玄之又玄”这个词组中有两个“玄”字,所以称作“重玄”。
老学重玄派初起于魏代的孙登。他是汲郡(今属河南省)人。据说孙登不娶妻室,没有家属,在郡北山中挖了一个土窟居住。他擅长一种炼气秘法一啸。 喜欢读《易经》,乐于弹琴。
后来,孙登到了宜阳山,有个烧炭的人看见孙登,认为孙登不是平常之辈,就想和他搭腔,但孙登却什么也不说。晋文帝听到孙登的趣事,派当时的一-位名士一阮籍去查看。 阮籍见了孙登,与他说话,孙登还是不开腔。阮籍气憋,发出长长的啸叫声,退到了半山岭,听见一种十分悦耳的声响,像是鸾凤在鸣唱。原来,那正是孙登的“空谷长啸”。不久,另一位名士嵇康跟随孙登游历达三年之久。嵇康问孙登“图”的是什么?孙登- -直没有回答。嵇康忍耐不住,准备告别,说:“先生,你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对我讲的吗?”孙登这时终于开口:“你认识火吧?火燃烧起来的时候会发光,但却没有使用它的光,难道它会有心于自己的光吗?人生而有才干却不用它,难道你真的要刻意去用才干吗?只要有薪草就会有光;只要能认识真谛,就能使才干保全自己的天年。”嵇康听后,若有感触,又请求孙登教给弹琴的技艺。孙登不教,却说:“你啊,才干多而真识少,在今天的世道中恐怕是难于免遭灾难啊!"
以上有关孙登的神异故事中有个细节尤其有趣,那就是平常他总是不说话,等到关键时刻要么以啸声诱导人,要么以简练警语启迪人。他的行迹本身已经令人感到“玄乎”;不过,若冷静思考一下,却又会发现他以沉默见称的怪异行踪也是一种形象符号表达方式,其背后乃蕴藏着易学的理趣。《周易.系辞上》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系辞上》认为:《周易》所讲的道理并不是靠刻意的思索得来的,而是顺应自然法则的结果;它虽然寂静沉默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行为,却因符合阴阳相应的原理而能够会通天下万事。显然,孙登不轻易讲话,正是遵循《周易●系辞上》这种“自然无为”思想。
另外,《周易●系辞上》还谈到圣人“洗心”于《易》,“退 藏于密”,提倡用大《易》的道理来洗涤自已的心灵,退而隐秘深藏其功用。联系孙登的生平事迹,我们也可以看出他隐居山中又是符合易学“退藏”之道的。他隐居山中,一方面研讨《易经》,另一方面则读老子《道德经》,创立了会通易理的“老学重玄派”。
孙登所创老学重玄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梁朝之际,道士臧玄静、孟安排、孟智周,隋朝道士刘进喜相继弘扬孙登的学问,以“重玄”为宗来注疏老子《道德经》。到了唐朝,老学重玄派获得了大发展,蔡子晃、李荣、车玄弼、张惠超等人皆祖述重玄之道,但最有影响的则是成玄英。据《新唐书●艺文志》等所载,
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今河南省陕县)人,曾经隐居东海,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皇帝把他请到京城,加号“西华法师”,注老子《道德经》二卷,作《开题序洪义疏》七卷,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等书有其节录,今人蒙文通先生曾经加以整理,成《道德经成玄英义疏》,重玄派解说《道德经》是围绕“玄” 这个独特的文字符号来作文章的。可以说,“玄” 在该学派的注疏工作中起着符号基石的作用。这一批道教学者是怎样阎绕“玄”字来建构他们的理论的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以说明人的来历,二是发明修仙的方法。这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正为人,逆为仙。”其中,也深藏着易学的义理。
首先,我们来看前半句“正为人”的意思以及所契合的易学理趣。“正为人”,这是从时间角度来看人的产生的。按照一般的观念,时间乃是依“顺”的次序流逝,从而形成过去与现在的差别。在这一点上,道教与世俗的看法没有根本的差异,所不同的是他们把人的来历与“道”的演化联系起来考察。而重玄派学者则进一步地思索其深层次的问题,他们以“重玄”之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当然也看成是人的最后归宿。“重玄” 之道,又叫做“至道”,简称为“玄”,或“玄道"。道士成玄英在《道德经义疏》四十二章中指出了一个“玄道”(至道)的演化模式,他认为有玄道,而后有元气,于是阴阳变分,而有天地人“三才”。
这个说法与《易经》的太极变生阴阳,阴阳而化“三才”的结构模式几乎如出一辙。在重玄学的理论中,因“玄道”的演化而有了人,这是一个“顺向”的时间发展过程,所以叫做“正为人”。
另外,“正为人”实际上也包含着宇宙发生本源的问题。在“人”的背后是作为原始动力的“大道”,而“大道”的奥妙就在于“玄”。换一句话说,“玄”在某种意义上看已被赋予“本体”的意蕴。它的来源也可以追溯到《易经》。《易●文言》认为在天地未分之际是- -种混混沌沌的状态,这叫做“玄黄”。尽管《周易》并没有把“玄黄”当作宇宙产生的本体,但却为后来的哲学本体论的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道门中人抓住“玄”字进行多层次的发挥。
其次,我们再来看“逆为仙”这半句的思想底蕴以及易学要义。道教要寻找人的最终归宿,在时间上作了认真而深刻的思考,认为神仙与凡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如何把握时间问题。如果说“正为人”是对客观世界万事万物发生历程的一种承认;那么“逆为仙”则是一种否定。这看起来不是很“矛盾”吗?之所以让人觉得有某种“形式逻辑矛盾”,是因为这句话的两半部分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的。道教认为,为了避免“死亡”,就应有复归的精神,或者说以复归作为指向来指导自己的修行活动。在这个方面,老学重玄派下了许多功夫,该派在注疏老子《道德经》时对于这种时间“可逆”的观念以及方法作了充分的阐述。最有代表性的是成玄英所说的“遣之又遣”- ~语。他认为老子“玄之又玄”可以引申出“遣之又遣”的意蕴,指出“玄”是很深远的,也是修养思维上“不停滞”的一种名称。世间的人,在进行修养方面的思考时,要么停留在“有”的层面,要么停留在“无”的层面。这样,就很难真正地向“玄道”复归。重玄派学者认为,不但应该抛开“有”的层面,而且应该舍去“无”的层面,也就是说连“无”(虚空)的观念也必须忘却。为了达到这样的内心纯净空灵,就必须使用“遣”的方法,既遭去情欲智慧之类.“有”的东西,又继续回归,也遣去修养功夫这种属于“无”的东西,最后连“遣”的方法也- -并忘却,什么都不存在。这种精神修养思维的核心就在一个“逆”字,体现了时间的可逆性观.念。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老子看到了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的现象,有很深刻的时间可逆性思考,但追根溯源,其根底也在《易经》中。《易》之经义之一就是“反易”。这个“反易”除了两两相对,相反相成的意思之外,还有物极必反、反复其道的意蕴。《复》卦辞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卦六爻,以每一爻代表- -天,从初爻数到上爻,共六天,上爻是阴爻,阴极生阳,从第七天开始又回复到作为本初的阳交。这种回归的精神虽然相当朴素,却为老学重玄派提供了思维的基本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