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坤下离:明夷卦、地火明夷卦详解:原文及白话翻译
上坤下离:明夷卦、地火明夷卦详解:原文及白话翻译
明夷,利艰贞。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卦名】
今本:明夷 帛书:明夷 归藏:明 秦简:明夷 清华简:亡 海昏:明夷
明夷字义为光明陨落,光明消失,引申为黑暗、灾难,乱世。
归藏作明,为夷的古文。清华简作亡,也就是“亡夷”。
《尔雅.释诂》:“平,均,夷,弟,易也。”〈释言〉:“夷,悦也。”《说文》:“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夷有两种主要意思,一是平易。二是东方之人。〈释言〉说的“夷,悦也”则是平易的引申。《说文》段玉裁注对夷字说明甚详:
各本作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浅人所改耳,今正,《韵会》正如是。羊部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西南僰人、焦侥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惟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从大,则与夏不殊,夏者中国之人也。从弓者,肃愼氏贡楛矢石砮之类也。以脂切。十五部。《出车》、《节南山》、《桑柔》、《召旻》传皆曰:“夷,平也。”此与君子如夷、有夷之行、降福孔夷,传夷易也同意,夷即易之叚借也。易亦训平,故叚夷为易也。《节南山》一诗中平易分释者,各依其义所近也。《风雨》传曰“夷,悦也”者,平之意也。《皇矣》传曰“夷常也”者,谓夷即彝之叚借也。凡注家云“夷伤也”者,谓夷即痍之假借也。《周礼》注“夷之言尸也”者,谓夷即尸之叚借也。尸,陈也。其他训释皆可以类求之。
根据段注,夷字本义为平,与易同为平易的意思,引申有悦义。另亦假借为彝,解释为常。夷也是尸的假借,尸是陈的意思。现今《周易》以夷为伤,是痍之假借。而夷之所以解释为东方之人,夷即东夷,可能与上古夏的部族有关。夷字从大从弓,大也是人,夷的风俗仁而寿。
夷的甲骨文字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象一支绑了绳子的箭,字义不明,但和《说文》的从大从弓有别,似乎从大从弓是文字发展譌变而成。另一说法是、,但这个甲骨文也有学者认为是夹或仁。无论夷本字的甲骨文字源,甲金文中,尸字会假借为夷,尸字甲骨文和人字很像,而夷另一异体字即尸字的重文,古字的形构也很像仁字。《说文》:“,古文仁,或从尸。”段注:“古文夷亦如此。”
综合以上说法,明夷两字就原始字义来说,可通“明易”、“明常”、“明仁”,可解释为在阐明伦常仁爱之道。但这种解释与《周易》明夷卦义较难关联。传统通解以夷为伤,夷可能假借为痍,但个人窃疑,其甲骨文形构是否就有射杀、痍伤之义?《春秋公羊传》:“败者称师,楚何以不称师?王痍也。王痍者何?伤乎矢也。”痍是被箭所伤的意思,因此或许为夷、痍的本字,上有一矢,本义为箭伤,后引申为伤。
简言之,传统以痍伤解释夷字,和明夷总体卦爻辞及卦义是较为贴切的。另,《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河尚公注:“无色曰夷。”这或许是以平易为夷的典故,引申为平淡而无味,视之而不见。
无夷
清华简《别卦》卦名作“亡”,改写为今文即“无夷”或“无夷”。就字义来看,夷为易,无夷即不易,不容易。或者以夷为仁,那么无夷就是不仁。这两个字义都符合明夷的总体卦义。
《尔雅.释木》:“无姑,其实夷。”无夷是一种植物,也是种中药。
此外,无夷也是河伯的名字,在一些古书中名叫“冯夷”,又名“冰夷”,可能是冯(音凭)和冰音近之故。
《穆天子传》卷一:“戊申,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郭注:“无夷,冯夷也。《山海经》云冰夷。”意思是说,穆天子在戊申日西征时,不小心路过了阳纡之山,主管黄河的河伯无夷,就住在这裡。
据传说,冯夷是因过河时溺水而亡,天帝封为河伯。另一说,因得道而潜入大川,成为河伯。
如干宝《搜神记》:“宋时弘农冯夷,华阴潼乡隄首人也。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又《五行书》曰:河伯以庚辰日死,不可治船远行,溺没不返。”
《庄子》中则有两次论及河伯。〈大宗师〉论道,“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讲的是冯夷得道之后而能够藉以游大川。〈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成玄英疏:“河伯,河神也,姓冯,名夷,华阴潼堤乡人,得水仙之道。河既旷大,故欣然懽喜,谓天下荣华盛美,尽在己身。”《释文》:“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冰夷,一名冯迟,已见大宗师篇。一云:姓吕,名公子,冯夷是公子之妻。”依《庄子》及历代的注疏,冯夷是因为得道而变成了河伯,而河伯的个性显然是有些高傲而自满的,直至见到了北海才有所收敛而知所不足。
据《山海经》记载,冰夷人面,驾乘两隻龙。
《山海经.海内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阳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郭注:“冰夷,冯夷也。《淮南》云:冯夷得道以潜大川,即河伯也。”
在上古神话中,黄河的河伯和洛水的洛神之间,显然是有些爱恨情仇。
《竹书纪年.夏纪》:“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洛伯曾和河伯争斗。洛伯即居洛水之人,后来神化之后成为洛水之神。古史学家或认为,这可能是上古黄河、洛水两大部族的战争。《初学记》:“归藏曰:昔者河伯筮与洛战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也。”当时河伯与洛的战争,还曾经用过“枚占”。
但在《楚辞.天问》则又是不一样的情节:“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夷羿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夷羿即后羿,就是接受尧命令而射下九个太阳的后羿。另一说认为后羿是后羿,夷羿是夷羿,是古东夷部族的首领故称夷羿。无论如何,夷羿曾用箭射河伯,娶了雒嫔,雒嫔即络水的女神。
《楚辞》传还说,河伯被夷羿射中左眼,于是向天帝告状,希望天帝帮他主持公道杀了羿。天帝问说:羿为什么射你?河伯说:我当时化为一隻白龙出去玩。结果天帝说:假如你乖乖深守你自己的神灵,夷羿怎么会冒犯到你?你没事化为爬虫野兽,让人射了要怪谁?爬虫野兽不就是要让人射的,所以被夷羿射到刚刚好而已,夷羿有什么罪。
细查《周易》明夷卦,有没有可能讲的就是河伯无夷的故事呢?
虽然从经文总体来看并不像是无夷的典故,但有些若有似无的脉络证据,恐怕宜于保留此可能,不宜断然排除。首先就卦象来说,从清华简《筮法》研究可知,在战国中期很可能离卦是取像为水的,明夷卦下离水,上坤地,以河伯为典故是有其道理。另泰卦九二说:“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巧的是,泰九二讲的很像是冯夷过河溺水而受封为河伯的事绩,冯夷可能是取其冯河而夷灭之义,而泰卦该爻爻动之后洽好变成地火明夷。
【卦义】
明为光明。夷为平易,引申为消失不见。《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明夷即光明消失不见。
传统解释为伤,《序卦传》:“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朱熹:“夷,伤也。为卦下离上坤,日入地中,明而见伤之象,故为明夷。”《杂卦传》:“明夷,诛也。”以夷为诛杀、剷除的意思。明夷就是光明遭到剷除、光明不见了,指的就是乱世,黑暗的时代。
《杂卦传》:“晋,昼也。”晋为昼,则可推论明夷为夜、黑暗。王弼解明夷卦“为闇之主,在于上六”,此以明夷为闇,并以上六为明夷卦之主爻。明夷卦象为明在地中,黑暗、藏明之象。
六爻以各种不同的情境谈不同涵义的“明夷”,因此明夷也当有不同的解释。其中较特殊的是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显然这裡的“明夷”指的是一种鸟,诸如“什么于飞”的句型在《诗经》等古文中相当常见,都是在描绘鸟的飞行。
“明夷”到底是什么鸟?现代学者多方考证而提出诸如“鸣鴺”(李镜池)、“鸣雉”(高亨)一类的解释,但实在过于迂迴而不可取。
《左传.昭公五年》记载,叔孙豹初生时他的父亲庄叔为他的一生筮了一卦,得到明夷之谦,也就是明夷卦初九爻,当时卜楚丘解释说:“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日之谦,当鸟,故曰明夷于飞。”从卜楚丘的回答推论可知,明夷其实就是古代的太阳鸟,也就是金乌,或称三足乌,因此又称日,又称鸟。因此明夷卦与十日的传说以及后羿射日的神话有些关係。“明夷于飞”正是形容“太阳”(其实是流星)划过天空,从天空掉下来而消失不见。
参考文章:明夷卦与后羿射日、日中乌见的神话故事
根据知名地球科学学者赵丰的研究,后羿射日神话描绘的是古代一场彗星撞地球的天文事件。那么明夷卦可能就是古代彗星撞地球的记载了!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上古曾有过一场彗星撞地球事件,巨大的流星火球有如“小太阳”不断从天空掉下来,所到之处,一片焦土。古人便以“明夷”,光明消失、太阳陨落来形容这些从天空飞下来的“太阳”。同时这个事件造成了一场大灾难,因此明夷就是代表世界黑暗、灾难、飢荒的一卦。
甚至个人窃疑,“夷”字也可能一语多关。因为在上古神话研究发现,后羿射日之外可能也曾射杀过河伯冯夷,冯夷又名“无夷”,清华简卦名即作“亡夷”。另一方面,东夷在上古曾是一群善于射箭的部落,但在周之后对于夷开始给予一种诸如“蛮夷”的鄙视态度,因此明夷卦是否也记载了关于周对于东夷的态度转变?
卦象为明在地中,光明藏在地底下,黑暗的意思。离也可以象徵聪明、智慧、才能,坤为群众。那么明夷就是聪明、智慧、美丽都被埋没在群众裡,这是一个是非不分,没有道理的世界。与明夷相反的则是晋,晋卦是太阳在地面上,日出、白天、才华出众之象。
《彖传》说:“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这讲的是处明夷之道,应当利于艰苦守静,端正自己的志向,将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如卦象一般明藏地中,智藏腹内,韬光养晦,以渡过这黑暗时期,待生存下去等世道改变之后再找亨通之道。
明夷,利艰贞。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光明陨落消失,利于艰苦与贞定。
明夷为大型流星坠落,光明火球横空而出之后又消失于地,并造成灾难。
依《易传》及传统注解,明夷卦讲的可能是商纣无道的故事。
《彖传》以文王及箕子的故事说明卦义。言文王内心对于事情相当清楚明白,但外在对商纣仍表现出百依百顺,以此渡过大难。文王还是西伯时,被商纣囚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也就是设法奉献珍宝美女给纣王,讨他欢心,终出羑里。箕子则是装疯,将其聪明藏于内而不发,艰苦而坚定守正,此为韬光养晦之大智慧。
郑玄:“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日之明伤,犹圣人君子有明德,而遭乱世。抑在下位,则宜自艰,无干事政,以避小人之害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指的是晋卦。
【字义】
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莅,临。虞翻:“而,如也。”“坤为众,为晦,离为明,故用晦如明也。”君子以明夷之道来莅临群众,以暗昧而为明察。孔颖达:“君子能用此明夷之道,以临于众,冕旒垂目,黈纩塞耳,无为清静,民化不欺。若运其聪明,显其智慧,民即逃其密网,奸诈愈生,岂非藏明用晦,反得其明也?”程颐:“明所以照,君子无所不照,然用明之过,则伤于察,太察则尽事而无含弘之度,故君子观明入地中之象,于涖众也。不极其明察而用晦,然后能容物和众,众亲而安。是用晦乃所以为明也。若自任其明,无所不察,则己不胜其忿疾,而无宽厚含容之德,人情睽疑而不安,失涖众之道,适所以为不明也。古之圣人设前旒屏树者,不欲明之尽乎隐也。”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明夷鸟(金乌)飞过天空,翅膀下垂遮天。君子逃难出行,三天不得饮食。有长远的路要走,主人以言语相讥。
此处的明夷为金乌鸟,明夷于飞讲的是巨大的流星从天而降,古代认为这是会飞的太阳。“垂其翼”形容巨大陨石掉下来时一片焦土与黑暗,有如世界末日。这是关于上古一场天文灾难的记载,因为这场灾难而造成了飢荒,连君子都要逃难以致于三天都没有饭吃。
传统解释以明夷为夜晚,比喻黑暗的时代,也可指鸟的翅膀受伤。明夷于飞,指鸟在夜晚飞行,喻指君子在乱世逃难,或者鸟受伤仍在飞。垂其翼,翅膀下垂,因为受伤而下垂。此比喻逃难之急迫与狼狈。
《象传》说:“君子于行,义不食也。”此似在赞美伯夷羞于吃周朝食物的美德。但后世多数看法认为,这是因为逃难的迫切,连停下来吃东西的时间都没有。
【字义】
明夷于飞:“…于飞”显然是指鸟在飞,如《诗经》“鸿雁于飞”、“凤凰于飞”、“黄鸟于飞”、“雄雉于飞”…多不胜举,讲的都是鸟在飞。同时可能因为不同的鸟飞,而有不同的隐喻。例如“凤凰于飞”可能指太平盛世。但最多见的,经常是在隐喻人之将远行。“明夷于飞”显然是指“明夷”鸟在飞,也是后文“君子于行”、“有攸往”的铺陈。同时“明夷于飞”也喻指乱世,就如“凤凰于飞”指的是太平盛世或者是夫妻好合。至于明夷是什么鸟?古人思想醇朴,凡是天上飞的都认为是鸟,光明消失在眼前的鸟,就是大型的流星。《左传》昭公五年卜楚丘解释明夷之谦说:“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日之谦,当鸟,故曰明夷于飞。明而未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动,故曰君子于行。”依卜楚丘,明夷于飞指的是太阳鸟(金乌)起飞。垂其翼则是刚要起飞但尚未展翅的样子,就如太阳尚未上升到地平线上,阳光未绽放光茫,但天已微明。君子于行则是象徵太阳鸟已飞出而开始一天之运行。这是以古代十个太阳的金乌传说在解释明夷。李零也以金乌鸟的飞行来解释明夷,但认为,明夷卦讲的是日落过程,对比于晋卦讲的是日出。传统解释以明夷为黑暗的时代,于飞为以鸟飞来比喻君子逃去。王弼:“初处卦之始,最远于难也。远难过甚,明夷远遯,绝迹匿形,不由轨路,故曰明夷于飞。”孔颖达:“明夷是至闇之卦。上六既居上极,为明夷之主。云飞者,借飞鸟为喻,如鸟飞翔也。初九处于卦始,去上六最远,是最远于难。”以飞来形容君子逃离的,还有遯卦上九“肥遯”,古代或作“飞遯”,详情可参考遯卦。
垂其翼:当依帛本为“垂其左翼”较佳。以全文来看,“明夷于飞,垂其左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像是一首完整的诗,今本《易经》显然是缺了一左字。而明夷爻辞也多有称左者,如六二“夷于左股”,六四“入于左腹”。《庄子》形容大鹏之飞行“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其左翼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形容流星落地,因明夷鸟羽翼受伤而下垂,坠落地面。一是形容明夷鸟垂翼遮天而一片黑暗。《左传》昭公五年,卜楚丘以“明而未融”描述垂其翼,明而未融是天矇矇亮但太阳光茫未出的样子,意指太阳鸟(金乌)尚未正式展翅起飞,而是垂翼待飞之势。传统解释以明夷于飞是以鸟飞比喻君子逃难,垂其翼则有两解。一是指君子离去相当低调,如鸟之垂翼而不敢声张。王弼:“怀惧而行,行不敢显,故曰垂其翼也。”二是以垂翼为鸟受伤。程颐:“翼见伤,故垂朵。”朱熹:“ 飞而垂翼,见伤之象。”
有攸往:有远行。攸,作“远”或“所”。有攸往,有远往或有所往。
主人有言:主人,路途中接待的人为主人,如到一家客栈或是到某户人家住宿,接待的人就是主人。有言,有话说,冷言冷语的意思。卜楚丘:“离,火也。艮,山也。离为火,火焚山,山败。于人为言,败言为谗,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谗也。”此以艮为言,初爻变,下卦离变艮,为离火焚山之象,于人即败言。“有言”的言并不是好话,而是馋言,所以说“言必馋也”。
【卦例】
《左传》昭公五年,叔孙豹刚出生时他的父亲叔孙得臣(庄叔)为他筮了一卦,得到明夷之谦。卜楚丘解释说:
是将行,而归为子祀。以谗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馁死。
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明夷之谦,明而未融,其当旦乎,故曰为子祀。日之谦,当鸟,故曰“明夷于飞”。明而未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动,故曰“君子于行”。当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离,火也;艮,山也。离为火,火焚山,山败。于人为言,败言为谗,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谗也。纯离为牛,世乱谗胜,胜将适离,故曰“其名曰牛”。谦不足,飞不翔,垂不峻,翼不广,故曰“其为子后乎”。吾子,亚卿也,抑少不终。”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光明消失,伤到了左大腿,能有强壮的马来拯救则吉。
在流星陨石掉落的这场灾难裡,伤到了左大腿而难以逃亡,这时当努力拯救,若有强壮的马将得以逃离而吉。这裡的“吉”,是指在动乱中逃难生存下来,所以是大难不死的吉,并不是飞黄腾达、万事如意的吉。或者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真实处境是大凶,只是能够化险为夷而已。
根据王弼注解,夷于左股是示弱,假装无法逃离,如此才能够不受猜疑,再暗中以马很快地逃离:“夷于左股,示行不能壮也。以柔居中,用夷其明,进不殊类,退不近难,不见疑惮,顺以则也,故可用拯马而壮吉也。不垂其翼,然后乃免也。”
孔颖达:夷于左股,明避难不壮,不为闇主所疑,犹得处位,不至怀惧而行,然后徐徐用马,以自拯济而获其壮吉也,故曰“用拯马壮吉”也。
朱熹:伤而未切,救之速则免矣,故其象占如此。
【字义】
夷于左股:伤及左大腿,伤腿则难行。夷,通痍,伤也。股,大腿。夷或作“眱”,通睇,转头看的意思。股或作“般”,迴旋、盘旋。“眱于左股”,转头看左大腿。“夷于左般”,流星从左旋中消失。《释文》:“夷于子夏作睇,郑陆同,亦作眱。左股,音古,马王肃作般,姚作右般。”“马融王肃云:般,旋也,日随天左旋也。”《说文》:“睇,目小视也。”段玉裁注:“《周易》‘夷于左股’,夷,子夏作睇。郑、陆同。云旁视曰睇。京作眱。按:眱亦睇字也。《夏小正》:来降燕乃睇,睇者,眄也。《内则》:不敢睇视。郑曰:睇,倾视也。”郑玄:“此谓六二有明徳,欲承九三,故云睇于左股。”姚信:“右般,自辰右旋入北。”
用拯马壮:拯,拯救。此言逃难中大腿受伤而无法逃跑,若有强壮的马来拯救则能快速逃难,因此而吉。拯《子夏易传》作抍,《说文》亦引作抍:“上举也,从手升声。《易》曰:抍马壮吉。”“撜,抍或从登。”帛书作“用撜马牀”。徐铉:“今俗别作拯,非是。”由于壮亦通伤,因此有学者认为,“用拯马壮”为拯救马伤而得吉。夷于左股指的是伤到了马的股。此看法可供参考。
顺以则也:柔顺而能有法则。六二柔顺而中正。程颐:“六二之得吉者,以其顺处而有法则也。则,谓中正之道。”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象》曰:南狩之志,乃得大也。
光明陨落于往南狩猎的时候,去除了罪魁祸首,不可以急速的方式推行正道。
出征可以有很大的斩获,遂其所愿,但注意凡事不可操之过急。
传统通解认为南狩是为讨伐明夷之主,也就是暗昧无明的君王。王弼:“去闇主也。”
从初九可推断出明夷讲的是十个太阳与后羿射日的故事,那么南狩讲的可能就是传说中帝尧派遣后羿去射日。离日在南,故曰南狩。
《周易》 升卦“南征吉”。离为南,所以称南。南又有“前进”的意思,因古君王“南面”,南方在前面。南为光明,南面为向明之义。则南狩,为追求光明。
朱熹:正与上六闇主为应,故有向明除害,得其首恶之象。然不可以亟也,故有不可疾贞之戒。成汤赴于夏台,文王兴于羑里,正合此爻之义,而小事亦有然者。
胡炳文:二之救难,可速也。三之除害,不可速也,故有不可疾贞之戒。
【字义】
明夷于南狩:光明消失于往南狩猎。帛书作“明夷夷于南守”,若依帛书此句应改为“明夷,夷于南狩”,与六二“明夷,夷于左股”句型相似。狩,两种解释,原意为岁末的畋猎,这裡则可引申为讨伐、征讨。程颐:“南狩,谓前进而除害也,当克获其大首。”《九家易》:“岁终田猎,名曰狩也。南者,九五大阳之位,故称南也,暗昧道终,三可升上,而猎于五,得据大阳首位,故曰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
得其大首:杀了罪魁祸首。其,指明夷(乱世)的元凶。大首,两种解释,一是首领。二是指元凶的首级,人头。
不可疾贞:不可急定、不可急正,不可以为推行正道而过于急迫。疾,急迫。甲骨文疾字从矢从大,表达的是急速、快速的意思。亦通现在疾病的疾。贞,正。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传统解释以为,这是以不正的手段接近昏君,成为他的心腹,然后在门外耀武扬威。此言小人以偏邪的方法接近昏君,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另一说认为这是微子启的故事,微子是商纣左右心腹之臣,因看透纣王之心,知道纣王暴民无道,最后必将亡天下,是不值得辅佐的君王,因此毅然远去。
朱熹直言此爻爻义难懂,无法确认,因此也只是猜想其义,其看法较偏向后者,也就是微子启之例。
此或可将明夷解释为明夷鸟,也就是金乌,那么可能与后羿射日的神话有关。此言射中了明夷的左腹,明夷鸟掉落之后挖取牠的心,并拿出到门庭展示。
根据帛书易传《谬和》,入于左腹为暗中查访他国,入于其内。获明夷之心为看透黑暗中的真相。于出门庭为征伐而克胜。
坤为腹,震为左,坎为心。四为门庭之外。
孔颖达:凡右为用事也。从其左不从其右,是卑顺不逆也。腹者,怀情之地。六四体柔处坤,与上六相近,是能执卑顺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意也。
程颐:四由隐僻之道深入于君,故云入于左腹。入腹,谓其交深也。其交之深,故得其心。凡奸邪之见信于其君,皆由夺其心也。不夺其心,能无悟乎?于出门庭,既信之于心,而后行之于外也。邪臣之事暗君,必先蛊其心而后能行于外。
胡炳文曰:初二三在暗外,至四则将入暗中。然比之六五,则四尚浅也,犹可得意于远去。获明夷之心者,微子之自靖。于出门庭者,微子之行遯也。
【字义】
入于左腹:依帛书《周易》,应作“明夷,夷于左腹”,与六二,九三句型同。古以右为正,左为偏邪,从左而成明夷之主的心腹,即以偏邪的方式讨得君王之心。
于出门庭:干宝:“一为室,二为户,三为庭,四为门,故曰于出门庭矣。”
【楚庄王伐陈】
帛书易传《谬和》引用楚庄王伐陈的故事解说明夷这段爻辞:
荆庄王欲伐陈,使沉尹树往观之。沉尹树反至令曰:“其城廓修,其仓实,其士好学,其妇人组疾。”君[子□□曰]:“如是则陈不可伐也。城廓修,则其守固也。仓廪实,则人食足也。其士好学,必死上也。其妇人组[疾则]财足也。如是则陈不可伐也。”沉尹树曰:“彼若若君之言,则可也。彼与君之言之异。城廓修,[则]□□人力渴矣。仓廪实,[则取]之人也;其士好学,则又外志也;其妇人组疾,则士禄不足食也。故曰:陈可伐也。”遂举兵伐陈,克之。易卦其义曰:“入于左腹,穫明夷之心,于出门廷。”
《吕氏春秋》卷二十五也记载了这件事,但诠释与《谬和》不一样:
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楚庄王打算讨伐陈国,派遣沉尹树前往观察敌情。回来之后跟楚庄王报告说:“他们的城牆修得很高,粮仓储存得很充实。他们的士人都很好学,妇人都忙著织布。”庄王说:“这么看来陈国不能讨伐了。城牆高代表他们的防卫很坚固,粮仓充实代表人民丰衣足食,士人好学代表上下一心都肯为君王而死,妇人织布代表国家财力厚实。”沉尹树说:“如果真如大王说的这样那也就罢了,但陈国可能和大王说的情况不一样。城牆修得很高,代表人民过劳而枯竭。粮仓满满的,这全都是取自百姓的。读书人好学,是大家已心不在楚国想出外发展。妇人忙著织布,是因为士大夫的食禄实在不够花用,妇女只好努力兼差。所以说:陈国可以讨伐。”于是庄公举兵,果然打败陈国。
《吕氏春秋》解读这个故事说,事情的道理经常是似倒而顺,似顺而倒。看起来是顺的却是倒的,看起来是倒的事实上却是顺的。有智慧的人,就是能看到似顺者实际上是倒的,似倒的实际上是顺的。就是能够突破表面的假相,而直接看到实情真相。
依《谬和》来解读,沉尹树亲自前往陈国考察,是所谓的“入于左腹”,一眼能够突破表相看穿陈国国情真相即“获明夷之心”,明夷代表外表的黑暗而难知,心即真相、实情。出于门庭,则是出兵讨伐。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箕子处乱世而能隐藏其聪明,韬光养晦,利于贞定。
此以箕子的故事讲处乱世之道。箕子为商纣的叔父,虽知商纣无道,但不忍弃之而去,于是乱髮装疯,以躲避祸害。此比喻人处乱世,应当要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聪明,坚定意志,心存正直之心,静待世局的转变。武王伐纣之后,向箕子请益,而作《洪范》。
此处明夷的明当指聪明,明夷意指箕子能够隐藏自己的聪明。
马融:箕子,纣之诸父,明于天道、《洪范》之九畴,德可以王,故以当五。知纣之恶,无可奈何。同姓恩深,不忍弃去,被髮佯狂,以明为暗。故曰箕子之明夷。卒以全身,为武王师,名传无穷,故曰利贞矣。
孔颖达:六五最比闇君,似箕子之近殷纣,故曰箕子之明夷也。
程颐:箕子,商之旧臣,而同姓之亲,可谓切近于纣矣,若不自晦其明,被祸可必也,故佯狂为奴,以免于害。虽晦藏其明而内守,其正所谓内难而能正其志,所以谓之仁与明也。若箕子,可谓贞矣。以五阴柔,故为之戒,云利贞,谓宜如箕子之贞固也。
箕子:蜀才箕子作其。刘向:“今易箕子为荄滋。”邹湛:“荀爽训箕为荄,诂子为滋,漫衍无经,不可究诘。”
明不可息:有两种解释。一,息为长,明不可息即明不可长,当明夷之世,聪明不可长,必须隐晦其明,如箕子佯狂装疯。二,息为熄,不可熄灭。箕子虽藏其聪明与智慧,但此明并不会熄灭,即《大象传》“用晦而明”的意思。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黑暗至极!明夷鸟先是飞上了天空,接著又坠落地上。
“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应是描绘大的流星从天空出现到坠落的过程。古人将天空飞的都视为鸟,流星坠落前在天空为一团火球、光体,有如太阳。初登于天为流星的火球出现于空中,后入于地为陨石坠落的情况。
传统以为这是比喻纣王为虐,身处最尊贵的地位,原本应德泽光耀而明照四国。然而行为无道,不只失去天下,还带来杀身之祸。初登于天,言纣之登基。后入于地,言纣之被杀。
孔颖达:其意在于光照四国,其后由乎不明,遂入于地,谓见诛灭也。
《史记‧周本纪》记载,盟津之会时武王渡河之后:“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字义】
不明晦:形容非常黑暗。明夷卦的离明在下方,上六距这道光是最遥远的,所以也是六爻中最黑暗的一爻。帛书作“不明海”。
【彖传注】
明入地中,明夷:以上下二体解释卦义。明夷下卦为离,上卦为坤。离为光明,坤为地,是明入地中,光明陨落之象。
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以卦德解释卦义,并以文王做比喻。内卦为离,有文明之德。外卦为坤,柔顺之义。以文明之德而蒙大难(困于羑里),柔顺处之,这是文王之明夷。
以有二义,一,用也。文王用之,文王用此明夷之道以应对困于羑里之难。二,似也。文王似之。荀爽:“明在地下,为坤所蔽,大难之象。大难,文王君臣相事,故言大难也。”《释文》引 郑玄:“蒙,犹遭也。一云蒙冒也。”“以之”,郑荀向作“似之”。虞翻:“以,用也。三喻文王。大难谓坤。坤为弑父,迷乱荒淫,若纣杀比干。三幽坎中,象文王之拘羑里。震为诸侯,喻从文王者,纣惧出之,故以蒙大难,得身全矣。”“文王以之”王肃作“惟文王能用之”。
利艰贞,晦其明也:以上下二体卦象解释经文“利艰贞”。坤为腹,离为明。明者聪明也。明夷乃明藏腹中,韬光养晦,晦其明之象。
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内难而能正其志”未知卦象基础来自何处,或以互体坎为难为志,九三当位,故曰正。虞翻以阴阳相反之旁通义来解释,明夷阴阳相反为讼卦。虞翻:“箕子,纣诸父。故称内难。五乾天位,今化为坤,箕子之象。坤为晦,箕子正之。出五成坎,体离,重明丽正。坎为志,故正其志,箕子以之,而纣奴之矣。”按:虞翻所讲之旁通,指的是卦象之阴阳相反,即来知德所说的“错”象。
《彖传》并未指出明夷卦主爻,依王弼《卦略》:“为闇之主,在于上六。”孔颖达:“上六居明夷之极,是至闇之主。”这是以明夷为“黑暗”,并以上六为最黑暗的一爻而言,并用以喻指商纣。后世儒者大抵皆採此说,特别是宋明之后的易学。
其他汉易学家则以卦变来解释,明夷从临而来,临卦九二上行至三而成,那么当以六二和九三为成卦之主爻。虞翻曰:“夷,伤也。临二之三而反晋也。”蜀才:“此本临卦也。”
若以《彖传》理论来推理则有两种可能, 一是如前所言,临卦卦变而来。二是就旁通的阴阳交换来说,小畜卦上九至复三,小畜成需,复变成明夷。小畜为密云不雨,君子有攸往而先迷不得复之卦,变成需则仍有待而行。复为阳爻生于初,君子复其位之卦,若小畜九二之复五成屯则云行雨施,利于建侯。但小畜上之复三成明夷则云行雨不施,为君王无道。以旁通而论,九三为唯一的成卦主爻,九三似乎符合《彖传》“内难而能正其志”的描述。
与明夷卦成卦相同的卦依理而推有需卦、讼卦,及晋卦。就讼卦“刚来而得中”以九二为主,而晋卦“柔进而上行”以六五为成卦主爻来推断,似乎当以临卦卦变而来。
上坤下离:明夷卦、地火明夷卦详解:原文及白话翻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