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的历史进步观点,就是在现代革命斗争中,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易传之史观
《周易》的卦辞、爻辞虽然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变化,但并未形成一种明确的历史观点。成书于春秋以后的《易传》,如《系辞》《序卦》等,则由解经人题,明确地提出了一种历史进化观点,而且,这种历史进化观点对后世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易传•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丽。”这是从经济生活来阐述历史进化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是从政治文化方面来阐述历史进化的。总之,上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洞穴里,生产落后,没有文宇,后来,人类学会了建造房屋,创造文宇,建立政治机构,进人文明时代。
当然,《易传》的作者把这一切发展,都归之手圣人,这种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是,它承认历史是进化的,这比起当时儒家的育目崇古和道家的“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退化历史观,实在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易传》作者不仅承认历史的进化,而且强调这种历史进化是由变革产生的,而变革是由阴阳两种因素相生相克而发生的。“生生谓之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穷则变,变则通”,“日新之,谓盛德”(《系辞》)。根据这种观点,《易传》积极地赞成变革。正如郭沫若所说:“《易传》的作者对于革命的事实,用着激越的语调赞美着说:‘天地革而日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家文传•革》)这可以见得当时的时代精神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
作为统治阶级,总是希望自己的统治一世、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地传之无穷,永恒不变。《易传》的作者则强调历史的变化,并从易经的闸发中,肯定变革的不可避免性,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变革进步奠定了思想的基础。尽管这种革命、变革的思想是不彻底的,但在古代社会仍然是难能可贵的。
《周易》的爻辞中有“君权神授” 的思想,如《师》上六说“大君有命,开国承家”。《易传》则认为国家的兴起是历史进化的结果。但是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这个根本点上,两者的立场仍然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易传》强调“德治”,主张“重民”,即“不伤财,不書民”(《节•彖》),“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象》)。《易传》中关于德政的主张不下二十多条,“德政”的体现在“尚贤"“守位”(《系辞》),“哀多益寡”(《谦•象》),“损上益下”(《益•彖》)。这些在封建时代都是带有历史进步性的政治观。
《易传》的进生历史观对后世影响很大。“汤武革命,顺于 天而应于人”成了历代一切反抗统治者的大旗。近代的革命运动中,孙中山就引用这句话为民主革命运动张目。现代革命运动中,毛泽东、周恩来都引用过这句话。至于“德治”“尚贤”的政治观点,更为历代进步的政治家所接受。《易传》的“革命”一词,按其原意,为实施变革以应天命,后来却成为历代革命者和改朝换代者的纲领性口号。
甚至近代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大变动,以至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斗争,亦以革命称之。
抗日战争前,中国共产觉的领导成员王若飞曾在国民觉监狱中,用《易传》一书中的进步观点,劝说当时国民觉的将军傅作义,傅作义看后深受感动,说王若飞把《易经》讲活了。抗日战争时,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人杨秀峰在给国民党将军石友三的信中,引证《周易》中“其亡、其亡,系于苞柔”的话,劝说他站稳民族团结立场,顾全抗日大局,不要失去自己赖以存在的根基而自取灭亡。石友三看后深受感动,就连一些反共顽固派看了这封信,也不得不表示钦佩。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易传》的历史进步观点,就是在现代革命斗争中,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