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

"祭炼科仪”与易学象数理趣:“祭炼”是道门对死者亡魂的一种度化方式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祭炼”是道门对死者亡魂的一种度化方式。作为一个仪式类别,“祭炼”乃是“祭”与“炼”二者的合成。元代张逊《太极祭炼内法·序》说:“所谓祭者,设饮食以破其饥渴也;所谓炼者,以精神而开其幽暗也。至使沦滞之徒,释然如冰消冻解以复其本真。"就仪式的成熟形态而言,祭炼出现较晚。陈耀庭先生认为,它产生于北宋末年而流行于南宋;但它的渊源却颇早。大约出于东晋时期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说:“制魔保举,度品南官。死魂受炼,仙化成人。"四从这段文辞可以看出,至少在灵宝派之中,已经注意到“炼度”问题,酝酿着炼度仪式的建立。按照灵宝派关于师承的说法,该道派发端于徐来勒、葛玄和郑隐。所以,张宇初在追溯其来源时言及徐、葛、郑“三师”,指出“灵宝之要而炼度之简捷,犹以祭炼事略而功博”。据此可知,道门把祭炼当作“炼度”中的一种,并且以为在汉末三国时期即已流行于世。当然,祭炼的成熟完善,应当是在南宋的事。宋末元初由郑所南编集的《太极祭炼内法》是目前所见关于“祭炼”科仪中比较有理论内涵的代表作。在这部书里,就有许多内容涉及易学象数问题。因此,本章将以之为主要文献来加以考察。

关于《太极祭炼内法》的易学蕴含问题,在其序言中已略有勾勒。张宇初指出: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之大,万汇之众,凡圃于形悉,室于道器者,莫非阴阳二杰流行而有焉,故原始返终,死生之说,幽明之故,亦莫非流行诎信之著见者也。是故鬼神者,二炁之良能,造化之迹。举不违乎诎信,动静而已耳。吾道之谓死魂受炼,生身受度者,岂诬世者哉?盖以阳炼阴,即以流行之无炼不昧之神也,则已散之悉必聚,已昧之种必觉。诎者必信;沉者必升矣。是皆理悉之宜然也。

张宇初一开始就引用了《周易"系辞》来说明祭炼科仪的基本思想理趣。他指出,《易》所谓“一阴一阳”称之为“道”。这可以从天地宇宙万物当中得到证实。天地如此的大,事物这样的多凡是有形体、有道理器具规范的,都是因为阴阳两种炁的流行而发生。所以追究本原,探讨生死大事、考察晦暗与明亮的道理也应该从阴阳流行、屈伸的迹象上来获得见证。因此鬼神这两样东西,就是阴阳二炁良好功能的体现,也是造化所显示的迹象,举止不违背屈伸规律,其实这个规律只不过动静而已,因为动静乃是阴阳的见证。我等道教所说的死者灵魂受到祭炼,有生的身体受到济度,难道是不实在的欺骗世人的言辞吗?以阳炁来炼阴魂,其实就是以活生生的流行着的炁来炼那还没有消失在晦暗之中的魂神而已。这样一来,已经丧失的灵气必然再度聚集,已经昏昧的帮神必然会有感觉。因为屈曲之后必然会伸展;沉沦之后也必然要上升。因为世间理与炁的作用会使之发生这样的效应。必须指出,张宇初是从有神论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我们从中却可以发现由易学因袭而来的思考方法,这个思考方法就是因物比类,阴阳应象。张宇初抓住“阴阳”二字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易学的精髓,因为易学的所有卦象都出于阴阳。张宇初的概括基本上符合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的精神。的确,此书的内核就是围绕阴阳应象而展开的。

首先,《太极祭炼内法》的名称即与易道有关。大家知道,《易·系辞上》有“太极”之说,以为太极是发生的本初,因太极而生发两仪。本来,太极表示的是阴阳未分的状态,虽然未分却包含了阴阳的一切即将展开的信息。到了《太极祭炼内法》,这个太极就化为“太一”了。翻检其行文,我们可以发现“太一天尊”实为该“祭炼内法”的主体神明。作者力图通过自我内在的存想,与太一天尊进行沟通。根据作者的描述,太一天尊有其文化上的来源。《太极祭炼内法》卷下说:

或问太一天尊之义。余曰:《礼记·礼运》曰,礼本于太一,变而为阴阳,转而为四时。《家语》日,太一者,元气也。是推造化之源也。《史记·天官书》曰,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以其北极中一星不动,故乃为众星之主也。《庄子》曰,主之以太一,亦至理也。作者以设问的形式来阐述“太一天尊”之义理。有人问“太一天尊”到底意味着什么?作者引用《礼记·礼运》篇说,“礼”是以“太一”为本的,太一变化而有阴阳,阴阳运动而有眷夏秋冬四时。《家语》说,太一,就是元气。他认为这是推究造化的本原。《史记·天官书》说,天上中宫里有天极星,其中最为明亮的就是太一,它永恒地矗立在那里。就星宿的关系来看,北极居中,一星不动,所以成为众星拱卫的主体。《庄子》说,以太一为宗主,这也包含着至理要妙。

这段问答言辞显示作者力图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去寻找“太的根据,指出了“太一”的元气本质,又从天文学的角度探究“太一”的物象本原,这就使“太一”之说落实到了物质的层面上。不仅如此,作者更把“礼”一类的东西也归属于“太一”这就建构了统一的或者说是“一元化”的思想模式。在这段论述中,作者虽然没有明指“太--”就是“太极”,但实际上已经把两者相通起来,因为他引用《礼运》篇来说明“太一”,将“太一”作为“阴阳”发生之本,这意味着对“太极”生两仪的认可。这里的“阴阳”就是《易经》所讲的“两仪”,至于“转而为四时”可以看作是两仪生“四象”,因为春夏秋冬四时本可以同“四象”相配;反过来,四时就可以成为四象的代码。从这种意义上看,《太极祭炼内法》所谓“太一”,即是“太极”的另一种说法。只是出于宗教的炼度需要,作者从古已有之的神称中选择了“太一”来作为他论述展开的核心语词。因此,可以说,内文中的“太一”与书名中的“太极”是相对应的,其本象是一致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太极祭炼内法》中的另一段问答言辞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佐证:

“祭炼科仪”与易学象数理趣:“祭炼”是道门对死者亡魂的一种度化方式

或问:如何曰“太极炼度”?

曰:太极炼度,其始本出于灵宝法。以此法简易,原于太极葛仙公之派,因曰“太极祭炼”,犹曰“灵宝炼度”“南昌炼度”。各因所出而名之……或又谓太极炼度者,人人物物皆具一太极,-一幽魂,一-亦具一太极。降本流末,遂堕为幽阴之鬼;原始要终,当还其本然之天。其受度生天之理如此,故日太极炼度。

有人问什么叫做“太极炼度”?《太极祭炼内法》作者回答说:所谓“太极炼度”这种道教科仪,最先是出自灵宝派的法脉。因为这种科仪法门简单易行,它来自太极葛仙公(葛玄)所传授的道派,所以称作“太极祭炼”,又有别称“灵宝炼度”或者“南昌炼度”,都是因其师承关系面命名的;另一种说法,以为“太极炼度”基于这样的道理:世间所有的人和物都有太极,而所有的“幽魂”本来也有太极。太极是根本,有本就有末。为什么人会堕落为阴魂幽鬼,就是因为他没有守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应该归根复元,回到本然之天的状态去。人的降生禀赋天然之气就是这样的,因此称作“太极炼度”。这段话虽然是解释书名的,但却明确地阐述了作者关于“太极”意义的看法。他所谓“还其本然之天”就是回归《易》所讲的“太极”混沌状态,这就是原始的气化状态。对照一下上面所引用的关于“太一”属性的一段话,可以发现“太一”与“太极”在本体意义上的一致性。其次,既然,“太一”乃是易学中的“太极”的另一种表示,那么当作者把太一的内涵加以具体化的时候,便意味着易学以太极为本根的卦象符号链条的信息的展开。照《太极祭内法》作者的描述,由于“太--天尊”乃本于混沌元气,一元化生,阴阳两具。这个“阴阳”既包容天地自然,又额盖人类社会。生人为阳,死人为阴。阴是末,面阳是本。以太一天尊为法象就是要以阳气来炼度阴质,即升能而降阴,使那些幽昧之魂再度凝聚阳气而复原。这在今天看来当然是无稽之谈,他的元气论在此处与迷信观念交杂在一起了,在外形上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其糟粕性的东西当然是必须予以剔除的。但也应该看到,在深层次哲理层面中又贯注了易学的阴阳消长理论。在《太极祭炼内法》卷上,作者从太一天尊形象的存想出发,引出了具备易学阴阳意义的“水火”概念,陈述了“水炼作用”与“火炼作用”两大程序。关于“水炼作用”,作者指出:

先想两肾中间有一点极明。须奥,如大月轮。注视良久,水火交媾,玉池水生,其月轮竟升顶上,如十五夜半月色光明,其月正在东井八星之间。始作,用黄华水。当存月正在东井八星间,自然夹脊,水如天河,升贯顶中东井之间。其月光照耀于顶中天河之源,激成黄色水华之水,渐渐浸润上腭。须臾,觉其水自顶中流于舌上而下满口,甘润香美。

关于“火炼作用”,作者指出:

存想两肾中间一点真悉。须史,如大红日轮。注视良久,水火交媾,玉池水升。其日轮竟升于绛宫,发灿烂流金之火,即见飞焰化成大火,遍空炎类,一切幽魂皆喜悦入火冶炼,一一火光绕身。至受炼毕,回目向下,内观其火,自然不见。

这里所引用的两段文辞实际上是在叙说如何激发人体本身的能量来祭炼幽魂的问题。其要略乃是“存想”二字。其下手处是两肾之间。前一段关于“水炼作用”,其存想之心象突出一个“水”字,其对应体是“月轮”。祭炼者存想自己两肾中有一点了了分明,接着就看见一轮皎洁的月亮。内心凝视这轮月亮,久久而不离开,于是两肾之间发生了“水”与“火”的阴阳交会。这时口中的津液缓缓而流,两肾中的月轮慢慢地向上升,好像是十五望月那样圆满,那样光明。其位置恰好在“东井八星”之间。所谓“东井”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井宿”,它属于南方七宿之首。《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指月份),日在东井。”《诗·小雅夢莪》;“维南有其”。唐代孔颖达疏:“郑(玄)称参旁有玉井则井星在参东,故称东井。”由此可知,“东井”原为天上的星宿,但在这里是作为方位的一种描述符号。古人以二十八星宿来划分天上的区位,同时也以二十八星宿来指示地上区域和人体结构方位,这是天地人相对应的一种思想体现。从天地人对应的立场出发,《太极祭炼内法》作者把二十八星宿引人人体方位的描述之中,其目的就是为了指称存想的程序。至于后一段关于“火炼作用”的叙述刚好与前一段相反,所突出的是一个“火”字。这个步骤也是从两肾人手,但其存想的物象则不是“月轮”,而是“日轮”。因为“日”是火的象征,也是火的本原所在。作者极力描写存想日轮时的奇妙景观,可以看出火势的步步升级,先是激发出“流金”之火焰,接着是火焰化成了大火,再来是遍空皆火,于是幽魂就来受炼。这当然只是祭炼操作者的主观想象,是基于信仰主义立场而发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这种存想祭炼程序乃是以易学阴阳法则为指南的,其间尚蕴含着卦象符号。因为所谓“水火”在符号上可以转换成坎离两卦。在易学中,坎为水,而离为火。《太极祭炼内法》在两段文辞中都出现了“水火交媾”,这就突出了坎离的相济原理。丹家内功修炼,讲究水火既济,即坎离二卦的交感作用。《太极祭炼内法》作者把这种出于易学象数理论的内丹学引人了祭炼法门之中,从而显示了阴阳应象的普遍性原则。另外,关于这两段言辞中,“东井”也蕴藏着某种易学信息。作者在陈述月轮位置时特别指明“东井”,这并非偶然。在《周易》里,“井”也是一个卦象,居全体卦象的第四十八。所以,“东井”之星宿,当暗合“井卦”之义理。《易·井卦》之《象》说:“我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井卦之象,下巽而上坎。《象》的意思是讲:顺着水的渗透脉络而往地下开孔引水向上,这便是水井。水井养人的功德无穷无尽。井的功用所在就是因为有泉水。这恰好与《太极祭炼内法》关于“水炼作用”的理路相合。

复次,《太极祭炼内法》以水火既济为祭炼,合易学阴阳大义;但又以“收拢凝聚合一”为归根还原。作者指出:祭炼之法,千头万绪,枝分蔓延,“今法只主太一天尊也”。按照这个意见,则郑所南的《太极祭炼内法》就是以太一天尊为其祭炼的总法象。这个总法象其实又是与易学河洛数理的“天一”相合。惟太一天尊,太一两字尤为微妙。天者,至也。一者不二也。苗悟至不二之理,能守其至不二之天,则精神魂悉聚而不散,离种种边,非空非色,寂然不动,浑然至真还我本然天真之一。此一者,非一之一也,乃我本然之天也,以一其众魂不一之妄心。随心现化,而曰太一天尊。这是见于《太极祭炼内法》下的一段话。作者指出,祭炼科仪,万法归宗,唯有“太--天尊”为切要所在。“太一”这两个字尤其包含了精微妙义。“太一”可以看作“天…”。什么是天一呢?“天”就是“至”的意思,即至高无上;而“一”就是专一而没有纷纷之枝叶,这叫做“不二”。如果能够悟出至为崇高的“不二”道理,能够意守至上不二的本真之天,那么精神意念三魂七魄就可以做到凝聚而不散失,离开了种种旁支歧义,在这种状态里,既不是绝对的“空无”,也不是绝对的染色;本心十分的寂静,没有被外界信号所扰动,浑然一体而真朴,那就是回归到了我自己本来的天然纯真的“一”的状态。这个“一”也不是一般数字所讲的“-”,而是我本来未曾受雕琢时那种极为淳朴的天然情状。在达到这个状态时,就以之统一规范众生魂魄纷纷攘攘歧出多端的虚妄心态。这个随着内心纯一无二而化现的形象就叫做“太一天尊”。

按照《太极祭炼内法》作者的描述,“太一天尊”其实并非是宇宙中的“大神”,而是由内心伸展而出的一种形象。作者在这里显然破除了外在神秘性,而进人了因类设象的符号表达思维世界。当然,这个说法决不是仅靠个别言辞推论的结果。实际上,在《太极祭炼内法》的字里行间,不时地涉及这个问题。这从下列一段问答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说明:

或问:道生一。太一天尊毋乃几于数乎?

曰:总万于一,不一于一,而还我之天于太极未兆朕之前。无形无名,非同非异。故曰太一。至于是,道亦泯也。况于数乎?应化之真,不得已而有天尊之名。按照这个发问,可知有人曾经把“太一天尊”看作是由老子《道德经》“道生一”推导而出的。既然如此,提出“太一天尊”是差不多出于“数”的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了。针对这个问题,《太极祭炼内法》作者做出回答。他指出,归总万物于“一”,让纷繁复杂的多样性统一到本真之“一”上面来,使我心中的自然世界回复到“太极”没有形气发散、没有征兆迹象的元初,那是没有形状、没有名称、没有“同”的意味、没有“异”的感受。所以叫做“太一”。在这个时候,连“道”都泯灭了,何况“数”呢?应象感化,原其本真,这是出于不得已才设立“天尊”的名称。在这段论述中,作者并非是简单地回复到易学的“太极”阶段,而是进一步朝本根的方向追溯。尽管这已经越过了“太极”的界限,但在理则上却又合于易学的“逆数”思想。《易·说卦》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按照易学的先天八卦方位模式,八卦在八方的排列有一定的数字关系,左旋右转,一顺一逆。在易学中,“逆数”有两种意义,一是指由今日逆计来日,另一则是指复归。关于“复归”也可以看作是“反易”的一种表现形式。《易》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由于互相对立、相反的两种现象或力量的互相推动而向前演进的结果,《易·乾卦》之《象》说:“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反”就是“覆”,即回复反转。《易》的回复反转思想给老子以极大的启迪,所以他将之发展为“反者道之动”。面汉代以来的道教学者,则将这种反复的理念用以指导修仙,以“逆”为修仙之指向。所谓“逆”其实就是复归。《太极祭炼内法》以“太一”为宗,试图追溯“太极”未兆之先,这正是逆数复归思想在科仪上的应用。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易学象数 祭炼科仪 象数理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