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桥的空间布局,其中心至神道碑亭,正以百尺为形的原则,得到了近观视距上恰如其分的控制
在行至北距神道碑亭250米处,这种横问展开的远景景观已突出于夹景而充分显现这时,在远景画面横展之势中,前景碑亭和其后部宫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的檐口曲线,出现了选合;在建筑组群北面依然以天然之势有力发挥着底景衬托作用的远山轮线,也已降至几乎与屋顶轮廓线相叠合。水平线条在构图上的艺术效果,在这里得到了更有力的强调。
由此向北,一长段神道经过人工培垫而成为徐徐升高的坡道,人们缓步行进在这段长长的坡道上,对远景感受的竖向视角,因呈凹弧上升的坡度而得到微妙调整,自坡底以至坡顶,人们在时空中运动,而呈诸眼底的远景景观,却似蒙太奇的定格,变成了令人惊讶的静止画面:在此以前碑亭屋脊轮廓线的上升和后部建筑轮廓线及山脊轮线的下降趋势,都凝滞固定下来;远景的空间层次,始终保持了相互聚合、烘托、一体然的横展之势。
同这种步移而“景滞”效果成为鲜明对比,在登上坡顶向北继续前行时,经过一段很短的凸弧形下坡,映入眼帘的远景画面却呈现急剧变化:前景神道碑亭在其背景建筑群屋顶轮廓线以及远山轮廓线迅速下降之中显著地升高,最终超过了一直高突其上的方城明楼和隆恩殿的屋顶;而碑亭的檐口曲线,在浓重阴影衬托下,也从先前问隆恩门、隆恩殿檐口曲线的选合中上升兀现出来。而这时,人们已进至神道碑亭前一个开扩广场的起点,纵贯广场中轴的白色街心石,在大面积铺砌的青色城砖海墁映托下,醒目地直伸向广场终端的三路三孔神道桥,把人们的视线引向桥后已经突兀于建筑群前景的神道碑亭。
至穿越广场,进至神道桥南端,在人们面前,神道桥桥栏优雅的曲线、精雕细刻的白色望柱栏板美丽的韵律节奏,又构成了一个十分精巧的夹景景框。就在这新的景框中间,神道碑亭在其后部建筑群的隐退消失殆尽中,鲜明而完整地高兀突出在眼前。“形乘势来”,“势止形就,形结势薄”,建筑景观由积形成势、聚巧形而展势的群体组合的空问感受效果,一变而为极为纯净的单体建筑的巧形特写(图19之5)。也就是这一近形特写在沿着桥面上升并近通碑亭时,在桥栏景框逐步消退中,碑亭后方的官门两翼面红墙及朝房、配殿,又渐冉横现在碑亭墙身两,以一种对称均衡而又错落有致的水平构图驻远势以环形,更大大强化了碑亭特写的兀突,产生了仰崇感极强的空间艺术效果(图18之5)。而神道桥的空间布局,其中心至神道碑亭,正以百尺为形的原则,得到了近观视距上恰如其分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