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不并言,乾道变化,务正性命
《进卷 •易》一文,曾引《系辞》文,并称其为孔子语,尚未否认《系辞》为孔子所作,故末斥责“太极”一辞。可是,其于《习学记言》中,由于否认《系辞》为孔子所作,进而批判了太极说。其论“易有太极”章说:
易有太极,近世学者以为宗旨秘义。按卦所象惟八物,惟八物之义为乾、坤、艮、兴、坎、离、震、汽,孔子以为未足也,又因家以明之,其征兆往往卦义所未及。故谓乾各正性命,谓复见天地之心,言神于观,言情于大壮,言感于成,言久于恒,言大义于归妹,无所不备矣,独无所谓太极者,不知传何以称之也?(《习学记言•周易四》)
此是说,卦象取之于八种自然物,乾、坤等卦名出于八物之德性。孔子作《彖》,又阐明六十四卦之义理。如称乾为“乾道变化,务正性命”;称复卦为“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称观卦为“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称大壮卦为“正大,天地之情可见矣”;称咸卦为“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称恒卦为“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称归妹为〝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彖》论天地之精微,无所不备,独无太极一辞,故《系辞》所说的“易有太极”,非孔学之本义。叶适所谓《彖》阐明的义理,就其举的例子看,皆指天地阴阳之德性,特别是天道刚阳之德。他认为。《彖》《象》说的天地之道,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无须提出太极观念为其根源。接着他批评各种太极观说:
自老聃为虛无之祖,然犹不敢放言,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已。至庄列始安为名宇,不胜其多,故有太始、太素、未始有夫未始有无,茫昧广远之说。传易者将以本原圣人,扶立世教,而亦为太板以骇异后学,后学鼓而从之,失其会归,而道日以离矣。又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则文浅而义陋关。(同上)
是说,老子以道为虚无,宣扬道先天地生,但仍认为其无以名之,不敢狂言,到庄列,则提出许多名称,如太始、太素、未始有无等。至《系辞》又提出太极,以骇后世。
至于所谓太极生两仪等,文义更为浅薄。此处说的太始、太素,叶适引自《列子》,实际上出自《易纬•乾凿度》。
叶适的这一批评,在易学哲学史上很有意义。他第一次指出,关于天地本原的学说始于《老子》,其后《庄子》继之,《系辞》说的太极,作为天地之根源,即来于老庄学说。此论近于史实,发前人之所未发,是对朱易中儒家各派太极观念的挑战。他进一步批评理学派和气学派的太极观说:
后世学者,幸六经之已明,五行八卦,品列纯备;道之会宗,无所变流,可日用而无疑矣,奈何反为太极无板,动静男女,清虛一大,转相夸授,自贻蔽蒙?悲夫!盖孔已尽究古人之异学,发于彖象,其述天地精微,皆卦义所未言。不主大传,文言诸杂说附益混乱,是以令学者纷纷至此。(《同上•子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