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翻易学,通过其卦变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将汉易引向极其繁杂的解易的道路
虞翻解易,除上述的卦变说外,还提出旁通说。所谓“旁通”,是说,一卦转化为其对立的卦,六爻皆相反,如乾和坤,坎和离,中孚和小过等,即为旁通之卦。但旁通之卦,并不限于孔颖达说的〝变”,即后来说的错卦。凡六爻皆相反者,皆可旁通。如票和益,师和同人等,亦为旁通之卦。如他解释比卦说:“与大有旁通。”(同上)解小畜卦说:“需上变为巽,与像旁通。”(同上)此是说,需卦,上爻变为阳爻,其上卦则为巽。巽,上乾下则为小畜卦,此卦又与豫卦旁通。按此说法,旁通之卦,共有三十二对。虞翻又依此体例,解释《周易》经传文。如其解离卦辞“利页亨”说:
坤二五之乾,与坎旁通。于爻遁初之五,柔丽中正,故利负亨(同上)。
这是说,坤二五爻居乾卦二五爻位,则成离卦。离卦的对立面为坎卦。就消息卦说,遁卦,初五互易,则为离卦。阴爻皆居中位,所以说”利贞亨”。又其解此卦《彖》文“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地”说:
乾五之坤成坎,为月,离为日,日月丽天也。震为百谷,巽为草木,坤为地。乾二五之坤成坎,震体屯,屯者盈也。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万物出震。故百谷草木丽乎地(同上)。
此是说,离与坎旁通。乾五之坤,则成为块卦,为离卦上卦之体。坎为月,离为日.从乾而来,所以说日月丽天”。离卦与坎卦旁通,离卦:二四爻互体为巽,为草木;坎卦,二四爻互体为服,为百谷;离卦从坤卦来,坤为地。乾二五之坤成为坎卦二四爻互体为震,以震为下体,则成为屯卦屯 为盈满之义,即《序卦》所说“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屯卦二四互体为坤,为地,震又依附于坤,所以说、百谷草木丽乎地”。以上是从乾坤两卦的卦变说引出离卦,以旁通说引出坎卦;又以,地数资说可出坎卦,从坎卦引出屯卦;进而从离、坎、屯三北中,引出互体震、巽、坤,目的在于说明”百谷草木丽乎地”。总之,为了解释离卦的《彖》文,引出乾、坤、坎、屯、震、巽等单卦和复卦,然后再以取绿说,解释各卦,说明《彖》文的意义。此种解释,煞费苦心,同样,尽其车强附会之能事,将汉易进一步引向了烦琐哲学的道路。这也是象数之学的一大特征。
从上述的体例中,可以看出。虞翻之所以讲卦变,讲旁通,无非是使一卦变为两卦以上的卦,然后再以互体说、取象说,解不经传文句。取象说是虞翻易学的重要方面,其讲五体,也是为了以物象解易。汉易都讲取象说,同《说卦》所说的相比,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愈来愈多,愈复杂化了。到虞翻,可以说是发展到高峰。据惠栋于《易汉学》中统计,其所取之象,乾封六十,坤卦八十二,震卦五十,坎卦四十六,是卦三十八,巽卦二十,离卦十九,兑卦九。就乾卦象说,为王,为神,为人,为贤人,为君子,为善人,为武人,为行人⋯…。坤卦象有妣,民,姓,刑人,小人鬼,尸,形、身等。其所取之象,如此之广,其日的是解易时,便于附会《周易》经传文句。如其解《系辞》“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说:“乾为人,坤为鬼。乾二五之坤,坎为谋,乾为百,坤为姓。故人谋鬼谋,百姓与能。”某一卦,取哪些象,看来并无什么原则。什么象,能将某卦的卦爻辞解释通,就设什么象。所以八卦之象,愈来愈繁杂。今传有《焦氏易林》一书,据说为西汉焦延寿所作。是否焦氏所作,值得怀疑。此书的特点是主取象说,所取之象,极为广泛。近人有人依此,认为取象说,可以将爻辞都解释通,被认为是易学中的一大发现,道破了《周易》的奥秘。
其实,同虞翻一样,自立体系,自圆其说,同《周易》卦爻辞本身的含义,并无多大关系。为了贵彻取象说,虞翻进而提出半象说。所谓“半象”,是说取卦象之一半,如坎卦三之半象,为二或二,巽卦三的半象为二或二。他又依此种体例,解释《周易》经传文。如其解释小畜《彖》文“密云不雨,尚往也”说:密,小也。记为密,需坎升天为云,坠地称雨。上变为阳,坎象半见。故密云不雨,上往也(同上)。
这是说,小畜卦,乃需所变。需卦上六变为阳爻,为巽,即成小畜卦。此卦中,二四爻互体为兑,为密。需卦坎上乾下,坎为云,乾为天,所以说〝需坎升天为云”,其落地方为雨。需卦上六变为阳爻,成为小畜卦。其上卦巽,有坎卦的半象即,此即“上变为阳,坎象半见”。此半象又同互体兑相依附,乃了密云不雨之象,上行而不落于地下,所以说“上往也”。此种解释,乃卦变、互体、半象合而为用。所以取坎卦半象,在于解说密云尚未成为丽,只有雨状之一半。可以看出,半象说,又是对取象说的一种补充。
总起来说,虞翻易学,通过其卦变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将汉易引向极其繁杂的解易的道路。正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所批评的:“汉儒泥象,多取附会。流及于宾副,而约象互休。半象变爻,曲以象物者,繁杂琐屈,不可胜纪。”(《周易外传•系辞下传第三章》)“变爻”即卦变。这种烦琐的象数之学,不能不走向其反面,终于引出以王弼为代表的义理学派。但是,處翻易学,作为汉易的代表之一,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并非一无可取之处。就易学史说,他继承了街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释《周易》经传,取代了京房易学和《易纬》中的阴阳灾变说,这无疑是一个进步。就哲学史说,其卦变说,蕴藏着一种理论思维,即以对立面的推移和转化。特别是以阳阳二交互易及其地位的转化为变易的基本法则。荀爽解释〝生生之谓易”说:“阴阳相易,转相生也。”(《周易集解》引)虞翻的卦变说即本于此。如其解“一阖一辟谓之变”说:“阳变阖阴,阴变辟阳,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也。”(同上)
这也是以阴阳相易解释《周易》所讲的变化。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卦变说、旁通说。以对立面相易解释变化,这是一种辦证思维。其卦变的图式将卦象分为四类八组,既相对立,又相转化,就是这种辦证思维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其卦变说对后来易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明时期的易学家和哲学家,都不否认卦变说。其说法,虽不尽同于虞翻,但其根源则出于荀爽和虞翻。朱熹于《周易本义》中,取虞翻义,作卦变图,补阴五阳之卦各六,自夬剥而来,是对虞翻说的发挥。朱熹认为,“易有两义:一是变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对待底”(《朱子语录》卷六十五)。所谓〝交易”,即“阴阳交互之理”(同上)。朱熹以此为事物变易的基本法则,就其根源说,即来于汉易中的卦气说和卦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