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把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适用于自然界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
儒道两家虽然在具体的政治主张上互不相同,但在对社会整体的基本看法以及如何处理政治与文化道德的关系上却存在着很多的共同之点,与法家的专制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易传》的作者适应战国末年学术大融合的趋势,根据“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原则,对儒道两家的思想进行了综合总结,由此而形成的追求社会整体和谐的思想也就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既有儒家的浓郁的人文情怀,也有道家的深沉的宇宙意识,总的精神是站在文化道德的立场反对暴政,使政治权力能够符合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的深厚的价值理想。由于《易传》的思想本来与儒道相通,所以在后来的发展中,能为儒道两家学者所普遍接受,儒家学者在解释《易传》时“阐明儒理”,着重发挥德治仁政的思想,道家学者则“说以老庄”,着重发择自然无为的主张。从这个角度米看,研究中国的政治文化,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民主性的精华,应该以《易传》的思想作为重要的突破口。
《易传》把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适用于自然界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其根本主旨 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也就是说,根据对支配着自然界的那种和谐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来谋划一种和谐的、自由的、舒畅的社会发展的前景,使得社会领域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人际关系能够像天地万物那样调适畅达,各得其所。照《易传》看来,“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条总的原则。阳的性质为刚,阴的性质为柔,阳代表天象与人事中起着创始、施子、主动和领导作用的势力,阴代表起着完成、接受、被动和服从作用的势力。就天象而言,天是最大的阳,地是最大的阳。
就人事而言,君臣、父子、夫妇也相应地区分为阴阳,阴是“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坤卦•文言》),阳则与此相反,应该是天道,大道、君道。阴阳有尊卑地位之不同,阳为導,阴为卑。但是,阴与阳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缺少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因而必须互相追求,阴求阳,阳求阳。如果这种追求得以顺利实现,则称之为通,反之,则为不通。通是由刚柔相济 、阴阳协调所形成的一种畅达的局面,不通是阴阳刚柔形成对立而不配合爻往。只有通才能促进万物化生,社会发展,不通则形成否结,阻碍化生和发展的进程。因此,就阴阳这两大势力的本性而言,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斗争的一面。如果阳尊阴卑,协同配合,统一的一面占了上风,就会有一种和谐的秩序。反之,如果斗争的一面古了上风,阴阳互相伤害,这就破坏了和谐,造成秋序的混乱。
《易传》反复强调,这种阴阳哲学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纯粹理性的认识,而且与人们的决策活动特别是政治的决策活动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实践功能。《系辞》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所谓“开物”就是开达物理,“成务”就是成就事务。由于一阴一阳之道爽括了天地万物之理,认识掌握了这个《易》道,就能启发人们的智慧,开通人们的思想。把这个《易》道用于处理实际的事务,就能通权达变,决断疑惑,进行有效的决策,采取正确的行动,做成一番事业。《系辞》进一步阐述这个思想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所谓“神”,即“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意思,指阴阳变化神妙不测的客观规律。
“几”即阴阳变化的苗头,吉凶祸福的先兆。《易传》认为,《周易》这部书,其根本之点在于“极深而研几”,教人深刻地掌握阴阳变化的客观规律,用来指导主体的行为,使之达到随机应变、应付自如的神化境界。由于“极深”,故能通天下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