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周易》关于治乱兴衰规律的论述包含着哪些具体内容呢?
魏晋时期,阮籍作《通易论》,称《周易》为变经,认为《周易》是一部“因阴阳,推盛衰”,研究变化之道的书。圣人根据这种变化之道,“建天下之位,定尊卑之制,序阴阳之适,别刚柔之节”。所谓变化之道,也就是治乱兴衰的规律,人们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顺之者存,逆之者亡,得之者身安,失之者身危。故犯之以别求者,虽吉必凶;知之以守笃者,虽穷必通”。可以看出,阮籍推崇《周易》,也是着眼于政治,强调它的变化之道是拔乱反正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唐代孔颖达对六十四卦所代表之时作了分类的研究,归纳为四种类型。他指出,“然时运虽多,大体不出四种者。一者治时,颐养之世是也。二者乱时,大过之世是也。三者离散之时,解缓之世是也,四者改易之时,革变之世是也。”(见《周易正义•豫卦》)孔颖达对时运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掌握治乱兴衰的规律,决定适时之用的对策。“时之须用,利益乃大”。照孔颖达看来,把这种规律用于指导实际的政治决策,可以少犯错误,获得很大的利益。
宋代是易学研究的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以李光、杨万里为代表的“参证史事”的学派。所谓“参证史事”,是说引史说经,用历史上的成败得失的具体事例来论证阐发《周易》所揭示的治乱兴衰的规律。杨万里在《诚斋易传序》中说明了他对《周易》的根本理解。他认为,《周易》不仅讲“变”,而且讲“通变”。“变”是就客观事物的变化而言,“通变”则是指人们主观上的应变之方。容观事物的变化,有得有失,有治有乱,并不尽如人意。圣人为此感到忧虑,致力于研究使现实符合于理想的通变之道,这是作《易》的用心所在。这种通变之道能够启发人们的智慧,指导人们的决策。“得其道者。蚩可哲,慝可淑,眚可福,危可安,乱可治,致身圣贤而跻世泰和,犹反手也”。杨万里的这个看法进一步强调了《周易》的拨乱反正的作用,突出了《周易》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改革家张居正十分推崇《诚斋易传》。他在政务繁忙、日理万机之际,仍然抽出时间热心地研读,从中派取思想营养,指导自己的改革事业。他在《答胡剑西大史》的信中谈了 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说:“弟甚喜杨诚斋《易传》,座中置一帙常玩之。窃以为六经所载,无非格言,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张太岳集》卷三十五)张居正所说的“涉世妙用”,就是杨万里所说的“通爻之道”,也就是《周易 •系辞》所说的“开物成务“,意思都是根据社会政治秩序容观呈现出来的治乱兴衰的规律,采取正确的决策,促进事物的转化。
从以上粗略的回顾,可以看出,《周易》关于治乱兴衰规律的论述在各个不同的时代一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智慧哲理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能使人们得到很大的启迪和教益。人们之所以把《周易》尊奉为辞经之首,六艺之原,完全是根据自己切身的体会和实际的感受,绝不是一种偶然的文化现象。
究竟《周易》关于治乱兴衰规律的论述包含着哪些具体内容呢?综观前人的研究闸发,大致说来,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