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与易理:疾病之理,不外阴阳盛衰之变
病理与易理
疾病之理,不外阴阳盛衰之变,例如“寒热者,阴阳之化也,阴不足则阳乘之,其变为热,阳不足则阴乘之,其变为寒,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服病,阳胜为热也。”《传忠录 • 寒热篇》
1.征分阴阳
一般把千变万化的病证,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六者,都统于阴阳两纲之下。纲举目张,则辨证不致有差。张氏说:“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虛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传忠录•明理》,而八者之中,表里、寒热、虚实六变,“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传忠录 •六变辨》)阴阳是纲,六交是日,六变能说明病证的具体性质故很关键。以表里言,表征为阳,里征为阳,而表里又各有康实之分,各有寒热之殊,况且尚有表热里寒或表寒时热等情况;同样,寒热虚实亦有兼表兼里以及虚实火杂、寒热互结的情况。因此阴阳不可能具体说明这些复杂情况,它只能根据病情分析作出,总的定性。所以阴阳是辨证的总纲,有了这个总纲,便可由博返约,执简驭繁,掌握病情变化的要领,治疗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取得预期效果。故张氏强调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以蔽之,日阴阳而已。”“阴阳无误,治焉有差。”(《传忠录·阴阳篇》)
另外,病理变化,实即阳阳之消长,以卦象比譬:“则泰为上下之交通,否是乾坤之隔绝,既济为心肾相谐,末济为阴阳各别;大过、小过,人则阴寒渐深,而出为癥痞之象;中孚、顾卦,中如土藏不足,而顾为膨胩之形;剥、复如隔阳、脱阳;夫、姤如隔阴脱阳;观是阳衰之渐;遯藏阴长之因。”(《类经附翼·医易义》)启发医者掌握阴阳消长之机,推断寒热盛衰的变化,以便采取正确的调治方法。
2.正邪虚实
正是正气,指人的抗病能力。邪是邪气,是致病的因子。疾病是正与邪斗争的反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千。”(《素问·刺法论》)说明正与邪矛盾的双方,正气是起决定作用的。《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得更明白:“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得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故张氏很重视保全正气,教人“节饮食以养内,慎起居以养外,不安劳作以保其天真。’尤其强调精的重要性,认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类经·摄生类》)于此可见,在正与邪的矛盾中,正是主要的,如要摄生防病,首先要保全正气,在调治疾病中,也同样要重视正气,或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以安正,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正气。
关于虚实,是指疾病的性质。“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虛。”(《素问 ·通评虚实论》)实是邪气实,虛是正气虚,如阳虚、阳虚、气虚、血虛等等,皆是正气之虚;实火、实热、寒郁、湿困、风浮、燥结以及食滞、痰结、气滞、血淤、水停等等,无一不是邪气之实。张氏概括指出:“外来之病多有余,如六气所感,饮食所伤之类也;内出之病多不足,如七情伤气,劳欲伤精之类也。”还具体指出所伤五脏之病证为:“凡损其肺者,伤其气,为皮焦而毛槁;损其心者,伤其神,为血脉少而不营于脏腑,此自上而伤者也。损其肝者份其筋,为筋缓不能自收持;损其肾者,伤其精,为骨髓消减,痿弱不能起,此自下而伤者也。损其脾者,伤其仓廩之本,为饮食不为肌肤,此自中而伤者也。”(《类经·疾病类》)凡此都是内伤,其征为虚;反之外感六淫之邪,都是有余的实征。当然,虚实也是相对的,邪盛则正必虚,正虚则又易于受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