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筮法中的数代表了什么意义?如何解读筮法中的数字
《周易·系辞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这种思维方式最为集中地反映在《周易》筮法中。“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五岁再闰”等等。得出爻的数是六、七、八、九,分别代表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在《系辞传》中,对这种神秘崇拜十以内自然数的做法有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到,之所以会有九筮的区别,根本原因在于随着对数的认识的发展,认识到的抽象数越来越多,才不断地对原有的筮法加以改造和创新,以便把新认识到的神秘的抽象数字运用到筮占当中去。
《周易》筮法在产生之初,应该是对九筮的总结,是九筮经过充分发展之后的集大成者。其筮占过程中的丰富的数字知识,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有着《系辞传》中所解释的种种哲学上的意义,而只是对神秘自然数的反映。从其筮法最基本的四个步骤“分二”“挂一”“揲四”“归奇”来看,无一不是如此。
把菁草信手分成两堆,这是最原始的时代人们思维中刚刚产生二的抽象概念的反映。在其中一堆中取出一根蓍草,使蓍草分成了三部分,反映的是三这个自然数的产生。在墨累群岛、托列斯海峡,当地人只有netat(1)、neis(2)两个单数数词。这以上的数他们使用重复法。他们把三称为neisnetat,也就是2,1=3。“挂一”反映的无疑是中国古人类似的认识阶段。
“揲四”则是数字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反映。代表着四是最大的自然数的那一个历史时期。同样的例证见于瓜拉尼人和阿比朋人中,他们所有的数词,只到四为止,当问到他们四以上的数目时,他们就只能告诉你很多。由此可以证明,《周易》筮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必定是对九筮有所继承和综合,其中包括一些十分古老的内容。
对四的认识带给筮法一个飞跃,使其对蓍草的计算方式由成双数,即除以二,变为四个四个地数,即除以四。将这种计算方式引入筮法,带来一个新问题,就是其余数不再像从前一样非一即二,可以简单地以奇偶来区别,面是多出了一种情况,即余三,这就需要人们重新确定一个思维系统,以便在他们的解释中,可以把三这个新产生的余数包括进去。改革带来的是新的体系和筮法的大发展,最终形成新的筮法,即《周易》筮法,结束九筮的混乱时期,以其不可抗拒的优势地位把九筮排斥出历史舞台。
对余数的重新处理,也使自然数的使用平均化,即在筮的过程中使用的是一、二、三、四,而在成卦中使用的是六、七、八、九,不再是以九个自然数来记占筮结果,改为只有四个数,并赋予它们特定的含义。
总之,筮的产生与自然数的产生几乎是在同一时期。筮的发展与对自然数认识的发展几乎同步进行。《周易》筮法中的数,一方面是对古筮法中数的继承,另一方面又给筮法这一求数过程以哲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