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

善恶感应的易学底蕴;太上老君是千变万化的教主,能够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传经教化世人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太上老君教化世人:善恶感应的易学底蕴

在道门中人的心目中,太上老君既然是千变万化的教主,他也就能够审时度势,在各个关键时刻传经教化世人。所以,在道教经书中,冠以太上老君所说的经文数以千计。如《太上老君内观经》《太上老君戒经》《太上老君说了心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等等。正如那些描述太上老君神化故事的作品一样,冠以太上老君之名的经书也大量采撷易学的内容。本节将侧重介绍一下易学的感应观念在太上老君所“说”经书中的深刻影响。

“感应”一词见于《周易·咸卦》。其《彖》说:威,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事,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善恶感应的易学底蕴;太上老君是千变万化的教主,能够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传经教化世人

《彖》指出:威,意味着互相交感;这是因为成卦六爻的符号,上三爻构成阴性的“兑”,属柔;下三爻构成阳性的“艮”,属刚。阴柔往上而阳刚往下,阴阳二气互相交感有应,彼此谐调。

阴阳交感有节制,所以双方都感到喜悦,这正如男子依礼向女子求婚,故而获得亨通,有利于持守正道,娶而为妻是吉利的。推而广之,天地阴阳也像男女一样,互相交感而使万物孕育生长,圣人效法天地,以诚信感化人心,带来天下的昌顺积平。观察“交感”的显象,就可以明白天地万物的情状了。

善恶感应的易学底蕴;太上老君是千变万化的教主,能够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传经教化世人

《易》之“咸卦”从卦象构成入手来讲感应,接着又以男女相悦为例,证明天地之间感应的客属存在,《周易》的感应思想不仅表现在咸卦中,其文在其它许多场合也多有论及。如《系辞上》所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及“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等,都是对感应思想的不同表达。

《周易》的感应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汉代经学家董仲舒把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天人感应”论,并且深深地渗透于道教思想体系中。有人曾经把道教思想总括为“感应”二字,这虽然过于绝对化,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感应”观念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托以太上老君之名的经书在很多方面讲到感应的问题,而最为突出的要算《太上感应篇》。该书简称《感应篇》,作者目前尚无定论。《宋史·艺文志》曾著录有李昌龄《感应篇》一卷。《郡斋读书附志》存夹江隐者李昌龄所编《太上感应篇》八卷。《正统道藏》太清部收《太上感应篇》三十卷,题“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可见此书宋代已出。开初可能篇幅不大,后人加以衍扩注疏,遂致内容庞杂起来。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杨志道说:“《太上感应篇》与《易》《尚书》相表里,不可不心解而力行之者。”他认为《感应篇》与《易经》《尚书》在内容上具有非常密切的渊源关系,指出“《感应篇》可作《易》《尚书》读”,把该书当作《易》和《尚书》的注解。按照这个说法,则《太上感应篇》在字里行间乃包含着易学与《尚书》的微言大义;换一句话来讲,《太上感应篇》实际上是《易经》与《尚书》思想符号的推演、印证与引申。这里,我们姑且暂不讨论《感应篇》与《尚书》的关系问题,单从它与《易》的内在关联看,则杨志道所说并非虚言。

《太上感应篇》本文并不长,大约只有一千二百余字。该书一开始,就提出了人们所最为关心的“祸福”来由问题,指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普恶之报,如影随形”。在《感应篇》作者看来,祸与福的门槛并没有自动敞开,只是由于人的行为不同才招来不同的结果;是福是祸,全在于自己的思想举动;面人所从事的活动或善或恶,都一定会有报应,这就好像影子随着物形移动一样。这四句话共十六字,所以后人称之为“十六字纲领”。

善恶报应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可谓由来已久。《周易·坤卦》之《文言》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说,修积善行的家族,一定会留下足够的庆祥;累计恶行的家族,必然留下许多祸殃。人的善恶观念与举动为什么会引起庆祥或祸殃?依先民的想法,就在于大千世界存在着感应的法则。《太上感应篇》将这种思想与人的生存与寿命联结起来,认为一个人如果想长生多福,就应该行善积德。为了具体地向世人证明祸福因果之报应,作者列举了二十多条善行,一百多条恶行,以供人们参照。它要求人们“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也就是不要走歪门邪道,不要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坏勾当,面应该不断地累积善德功行,具备广大的爱心,尽忠报国,孝敬父母,兄弟亲和,朋友义气,端正自己的行为并且教化他人。文中还说,要能够成为天仙,就必须做一千三百件善事;要当地仙,至少也得做三百件善事。《太上感应篇》认为人体中有一种监督人的行为的神明,叫做“三尸神”,时刻都在记录人的恶行,每每于庚申日上升向天曹(天上的一种神明职司)反映情况,或者下地府,告人罪状,叙说人差错,由此定夺人的寿命长短和祸福的多寡。强调人修善行应从一念起处下功夫,劝戒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天必然降福,行恶天必定降祸。

《太上感应篇》问世以来,在社会上广为流行,不少帝王给予很大的扶植,出资刻印推广。一些文人也卷入其中,大加注疏发挥。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出版了《太上感应篇图说》,此书由黄正元作注,毛金兰增补。以文配图,且附有大量的善思感应故事,很有可读性。这部书在序言之后,首列《感应篇》本文,再依照类型分为《孝篇》《悌篇》《忠篇》《信篇》《礼篇》《义篇》《廉篇》《耻篇》。每篇有若干节,每节内有原文、注、案、附诸部分。

善恶感应的易学底蕴;太上老君是千变万化的教主,能够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传经教化世人

黄正元注本《太上感应篇图说》所搜集善恶感应故事,有正有反。其中有许多方面在今天看来依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揭露封建社会某些贪官污吏亵渎法令受贿的情形,便具备了超越时代的价值,如:

爱富嫌贫欲悔姻,有财只说可通神。

贪官曲直凭颠倒,已女谁知两嫁人。

在这首诗之后,附有这么一个故事:荆州府推官魏钊,因有公事到夷陵道去。他路过一个镇子,镇中有一位绅士名叫徐少卿,梦见神仙对他说:“明天晚上,推官魏钊将经过该镇,此人前程远大,以后会到吏部做官,应当预先认识他为好。”第二天,魏钊果然到镇上来了,徐少卿对魏钊十分热情,虔诚招待。可是,几天以后,徐少卿又梦见神仙说:“只可惜魏钊到夷陵道,接受了四百金的贿赂,故意开脱了一个匹犯的罪恶,使死去的人蒙受冤屈,上帝已经减免了他的官禄目位、寿命也不会太久了。”

徐少卿后来访问了有关人士,其真实情况果然与梦见的相同。没过多久,魏钊回家办理父母的丧事,一年之后,他自己也死了。家中的产业也慢慢衰落下去。这个事倒尽管渗透着因果报应的神秘意味,但却成了“感屋”思想的“形象符号表征”。就揭露受贿枉法的角度面言,这无适是令人深思的。在今日的社会中,那种贪财枉法的事仍时有发生,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得到某种教训。

总的来说,从《太上感应篇》到后来的种种注释传本,从皇帝和皇后大臣们的助印经书行为到毛金兰增补的《图说》,我们可以看到易学的感应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由于道门中人的发挥和文人们的宣传,大大发展起来。《太上感应篇》是托名太上老君而行世的。因此,该书所包容的“感应”观念实际上又使太上老君身上的易学符号光环更加醒目了。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道教理论 道教思想 易学底蕴 善恶感应 因果报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