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与阴阳学说: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与易经卦象
自远古以来,阴阳概念就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中国人的这种世界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医学、哲学、政治思想、法学思想、占卜、宗教、音乐及风水等等。
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用以认识自然和阐释自然现象。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中,看到日来月往、昼夜更替、寒暖晴雨、男女老幼等种种两极现象及其变化,便很自然地产生了阴和阳这两个现念。西周时代,阴阳观念发展成为包含朴素辩证法的阴阳学说,它的集中表现就是《周易》(指《周易》经文。下同》一书。《周易》全书是以阴(--)、阳(一)两种符号构成的。《庄子·天下》篇说。
“易以道阴阳。”完全符合《周易》的实际。他们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雨、温凉、水火等运动变化,都是由构成世界万物的气在运动过程中合二为一的结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并由于阴阳的结合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此可见,阴阳论成了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之一,所以《素问·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该理论的基本原理极其简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的产物(气:能量、力、本原、元气)。宋代著名的非儒家学者周敦顺在《太极图说》一书中曾以最精练的文字对此加以概括和总结:
“无极而大极,大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基根,分阴阳,两仪立焉,阴阳谐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板也,太极本无极也。五气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含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由此可知,阴阳五气化生万事万物,万事万物按性质分属阴阳及木、火、土、金、火五行之一。这就是阴阳理论的核心。
据英国李约瑟和台湾陈立夫先生研究,从文字学的观点看来,“阴阳”二字定然各自与黑暗和光明有关。“阴”这个字可图解为山(之影)和云;而“阳”。如果它不是象征着一个人手中端着中央有孔的玉盘一此种玉盘乃是天的象征,众光之源,而且很可能原是最古老的天文仪器一-那么,它就是表示斜斜的日光线,或是目光下飞扬之旗帜,“阴”令人联想起寒、云、雨、女性以及里面和黑暗(譬如贮冰以度暑之然室).“阳”令人联想起日光、炽热、春夏两季、男性,也许还会联想起祭典上踊舞者之雄姿,一般同意:“阴”意为山或谷有阴影的一面(山之北,谷之南);“阳”意为有日光的一面(山之南,谷之北)。
研究“阴阳”初次使用为哲学术语的学者,在《易经·系辞传》上篇第五章中找出一句经常被人引用的句子,即“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说,宇宙内只有两种原动力或作用,有时此占优势,有时彼占优势,成波浪式的交替。《易系醉》当著成于战国时代的末期,约当公元前三世纪初年。其他提到阴阳的古籍,还有《墨子》、《庄子》和《道德经》。在《墨子》一书里,将“阴阳”当做术语者有两处;“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辞过篇)。“(圣王》节四时调泻阳而露也。”(天志中)。在《庄子》里,“阴阳”二字用得相当普遍,我们至少可以发现有20处将它们当做术语用。在《道德经》里它们也出现过一次。“万物负阴面抱阳,冲气以为和。”由于老子卒年的问题,译注家对于该处之“阴”与“阳”,是否具有完全的术语意义,感到犹豫不决,但我们相信它们是有的。
阳代表那些与男性、父亲、正面、强壮、坚硬、明亮、建设有关的事物;阴则代表与大地、女性、母亲、反面、虚弱、柔软、黑晴、湿润、破坏有关的事物,这两种彼此对立的力量互相作用而生成五气,五气再转化合成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举一昼夜的时间为例进行划分,则就更加具体了,“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这种阴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现象,说明天地万物的阴阳,并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在古人眼里,阴阳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譬如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朱子语类·卷九十八》阴阳互含。说明阴阳是互相的,阴阳作为事物对立面的关系不是绝对的,阴极阳生,阳尽阴至,在对立中达到平衡,且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就是这个意思,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则代表有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一般说来,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亢进的等,统属于阳的范畴;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衰减的等,统属于阴的范畴。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世间万物的变化虽然多得不可胜数,然而它的要领却只一个,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规律。
由于阴阳两种力量的对垒和相互渗透,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互相牵制消长,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就是这种盛衰消长的对垒,构成客观的世界的动态平衡。如以一年四季的天时变化为例,从冬至夏白昼一天天的长起来,气温也一天天地升高起来,说明这段时期正处在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之中。反之,从夏至至冬至,黑夜开始一天天的长起来,气温也变得一天天地降了下去。这又说明,这一时期正处在阴长阳消的阶段。古人所谓。“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就是这一阴阳交互消长,你来我往规律的具体体现。
阴阳变化规律不尽体现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消长,你来我往上,还在极大程度上体现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任何一方如果失掉对另一方的依存,就没有什么阴阳可言,比如没有明就无所谓暗。没有热就无所谓冷,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右就无所谓左,等等。又如从体和用来说,物体是阴。作用是阳,阴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作用体现,这种关系,也可用质和能的关系来加以阐明,没有阴的质量。就无所谓阳的能量。“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就是阴阳互根,对立统一的道理。
说到阴阳的转化,这也是一种自然界物极必反的规律。任何事物,当它发展到尽头的时候,就会走向反面,比如白天发展到中午的顶峰,就开始走下坡路,最后终至被黑夜所吞噬,而黑夜发展至子夜的极限,也势必不可抗拒地要开始发生转化,直至最终被白天所代替。一天如此,一年也同样如此,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死亡的反面是新生,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生生死死,变变化化,自然界的阴阳变幻转化就是这样不可抗拒。
风水家深谙阴阳论,将其用之于风水学,把山称为阳,水称为阴,山南称为阳,山北称为阴,水北称阳,水南称阴。于是地形要“负阴面抱阳”,背山而面水;把温度高、日照多、地势高等统称为阳,而温度低、日照少、地势低等统称为阴。从生活的经验中人们体会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而风水师选择必“相其阴阳”,寻找“阴阳合和,风雨所会",阴阳平衡的风水宝地,只有这些地方才能“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国语·周语》),才具备人们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环境物质条件。可见,风水学中的阴阳相地,是一种直观体验的总结和一个整体思辨的结果,它包含了选择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植被、生态、景观等诸要素,并以传统哲学的“气”、“生气”、“阴阳”等概念来阐释其好坏吉凶,确定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生息,如此而已。
欲知汉儒对于阴阳之看法,我们可以参阅董仲舒《春秋繁露》(约公元前135年)五十七卷同类相动篇。他说:“天将阴雨,人之病;故为之先动。是阴相应而起也。天将欲阴雨,又使人欲睡卧者,阴气也。有忧亦使人卧者,是阴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歌卧者,是阳相索也。水得夜益长数分,东风雨酒湛溢。病者至夜而疾推苦,鸡至几明皆鸣而相薄,其气益精。故阳益阳,而阴益阴,阳阴之气固可以类相益损也。”
据杨文衡等研究,阴阳是风水之祖。讲风水龙脉必须讲阴阳。一阴一阳,相间而成。这样才不呆板,显得有生气,景色美,风水学说中,山以高峻为阴,平衍为阳;曲为阴,直为阳;俯为阴,仰为阳,尖为阴,窝为阳;静为阴,动为阳;山为阴,水为阳。为什么要分阴阳?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相互对立的事物,用阴阳来反映这些相互对立的事物,是符合大自然客观实际的。此外,阳代表生,阴代表死,人当然是喜生恶死,喜阳恶阴,所以局要阳,水口要阳,一切龙砂穴水无不要阳。《老子》最先提出“负阴抱阳”的环境选择观念,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所谓“负阴抱阳”有两层意思,一是背负高山,面对江河。与《管子》讲的建都条件完全一致。二是背北向南,即坐北朝南,争取充足的阳光。以后“负阴抱阳”就成了风水的一条基本原则。
风水家主张,阴龙必得阳水来含,阳龙必得阴水来交,阳龙左行而阴水右来,萨龙右行面阳水左来,到堂合襟。冲阳和阴,万物化生(《平砂玉尺经》)。山、水虽二,但表示一阴一阳,须奥不可分离,山无水不变,水无山不合,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山主人丁、水主财禄(《青囊序》)。这是风水家对山、水的一种迷信观念。其实,只有山水配合,环境才美,环境生态才好,人类居住起来才觉得舒适。
据李约瑟(英籍)和陈立夫研究:“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宣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明于此者,欲致而则动阴以起阴,歌止市则动阳以起阳,故致而非神也。而疑于神者,其理微妙也。”
对董仲舒来说,阴阳仅是宇宙内所有对立或“相关”的最高典型,在《基义篇)里他以“合”这个术语来称呼此种成对的关系。
虽然将卦象的问题,放在以后讨论《易经》时来探讨比较合适,但在此处先略为叙说一些也是必要的。所谓卦象,是由六条或全或断的横线,排列而成的符号;它的全或断,对应于阳或阴。因此,每一卦象主要的是阳或是阴。用适当的排列,可以得出六十四卦,且阴阳互相间隔。从胡渭的《易图明辨》(公元1706年)一书中可找出一个图表,在该图里,原始的阳分裂为二,一为阳,一为阴;然后每一阳或阴又各自分裂为二,一为阳,一为阴。这程序一直继续下去,直到产出六十四卦;当然,它还可以继续分裂下去。以至于无穷。虽然阴与阳不会完全地分离,但在其演变的每一个阶段里,则仅有其中之一显现出来。这样的理论,不能不使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感到兴趣,因为这些矸究《易经》的学者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正是我们熟悉的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之一,曰“行离原理”(Principle of segregation),同时,它也类似于我们现今在遗传学里,所知道的隐性因子与显性因子,只不过显性因子具有“表型”的特征,可以看得出来,更广泛地说。
阴阳的演变程序,也会令人联想起许多动物(如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在形态发展时的现象。为探讨此种现象,乃有形态发生学观念的发展。由此看来,阴阳学说跟我们在前面讨论的五行交互关系一样,它也能引导人类的思想,到了今日,达到了可以说是对大自然的有效的应用。因此,这个学说不但类似于遗传学与胚胎学,而且还可能类似于化学,因为不断地实施净化作用,便会逐渐地把物质析高。再者,《易经》的学者们直竟地感到,物质的净化作用无论进行到怎么样的程度,那些经过析离的物质,虽然在表面上呈现阳占优势或阴占优势,但总还是由阴与阳共同组成的:这种看法,非常接近现代科学的见解。因为他们这种思维的方法,正是所谓“场”的思维方法,虽则甚少人能够有意识地指出一条磁铁无论被分割成几小段,每小段的磁铁仍旧具有南北两极。总之,我的意思是:现代科学所探讨出的世界结构的某些成分,已见诸阴阳学家的思考中。固然这些思考不是研究大自然的完整科学方法(诸如实验或数学公式化的假说),但它们绝不是不合理的。
当我们研究卦象的时候,还会引起一种想法,即如果阴与阳也各自隐含着恶与等,那么它与摩尼教的理论便非常相似了。摩尼(Mani)在波斯的后继者相信:做人的责任。就是要在这一个善恶混淆的世界里去恶求善;不过,这恐怕是一件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前面我们提到过一种主张,认为中国的阴阳学说曾受到波斯人的二元宗教论影响,这种主张要令人相信的最大困难是,中国的阴阳学说事实上并没有善恶的现念。反之,他们认为唯有阴阳调和保持真的平衡时,才能达到幸福、健康及良好的秩序。虽然如此,现仍有人继续地想从波斯人的二元论(如袄教》导出中国的阴阳学说,除非我们对于伊朗和印度之二元论的神话和宇宙论,及其与米索不达米亚的来源之可能的关系知道得更多,要评估这观点是几乎不可能的,但如我们就同意Rey氏的结论。说中国的宇宙观在曰国之外未有任何影响,则似乎仍嫌太早,目前反而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的阴阳学说可能引致伊朗的二元论。这种倾向。大部分是由de Saussure 的努力引起的,戴氏的工作在其他方面很有价值,但在此处,他将中国的古籍的古老性,估得过高。无论如何,如Bodde所说的,阴阳学说在中国的极大成就,显示出中国人是要在字宙万物之中,寻出基本的一统与和谐,而非混乱与斗争。
对于那些简单的,可由各文明自身发展出来的观念,我们似亦宜加以讨论。Granet(1,2)以为阴阳学说与两性差异在中国初民社会里的表现有关,此说颇有见地,当时每逢季节性的仪礼,年轻人便在那里挑选自己的配偶并跳舞,以象征大自然水恒而奥妙的二元性。另外,还有不常被人提起的,就是在欧洲思想史中,随处也可以找出类此的二元观念,虽然它与中国的比较起来,是较粗简的形式。Freeman将毕打哥拉士学派约二元字宙论(公元前第五世纪),表现在一张十对相反性的表格。在该表里,一边是有限,奇数、一、右、雄性、好、动、光明、正方形及直线;另一边是无限、偶数、多、左、雌性、歹、静、黑暗、长方杰及曲线,这很容易令人联想起中国的阴阳学说,但是除非我们设想两极说的某些基本理论是导源于巴比仑。然后由巴比仑传到中国及欧洲、否则它们之间的来源并无任何关系。
欧洲思想史上另有一些受到传统犹太教神秘哲学影响的17世纪思想家,如RobertFludd(1574-1637),他的思想曾被Pagel(1)仔细地分析过,Fludd氏的Medicina Catholica把上帝(God)描写成一个化学家,而不是数学家,世界是他的“实验室”。他认为在这世界里,有一系列的极端对立存在着:一方面是热、动、光明、扩散、稀薄;另--方面是冷、静、黑暗、收缩、浓厚。另外,太阳、父亲、心脏、右眼和血液,也与月亮、母亲、子宫、左眼和粘液对应着。特别饶有趣味的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他主张有收缩和扩散这一种古老的对立。虽则此一对立来自苏格拉底之前的时代,比较来自中国为可能。然而。我们必须承认。Fludd对于炼金术的兴趣并非出于偶然的,因为在当时两极对立(通常是金和水银)的理论,已经弥漫了整个中世纪末期与17世纪的炼金界。如果中国的炼金术确实曾经由回教徒传到欧洲(所有的证据都支持这种看法)。那么阴阳学说也会一同传过去的。这样说来,Fludd便不可避免地曾受到邹衍与老子的影响。虽然他水不会知道这件事实。再者,也许这些古代的两极说,已深埋于化学科学的基础里面,因为对炼金家来说,物质之化学反应性须依凭于它们对两极性的位置,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所谓化学反应者,仅不过是组成物质字宙之正负。
据史箴先生研究,风水也称为阴阳,在元代以后才更为流行,据《元史·选举志》载,元世粗至元二十八年依儒学、医学之例,于诸路置阴阳学,于路、府、州设教授,凡阴阳人皆管辖之,其中也包括风水家。至明代因之。《明史·职官志》载。明太祖洪武十七年置阴阳学官。府、州、县各设一人,凡天文、占候、星卜、相宅、择日之流悉归管理。满承明制而袭此,自是,风水家一如天文、占候诸流,俗称阴阳生。
不过。除此而外。风水与阴阳紧密相关,渊薮非同一般,一是卜宅之文的滥觞,即舆出阴阳一语,被后世风水家率为经旨,二是风水理论,无论堪舆家与形法家抑或形势宗与理气宗。都大量汲收了哲学意义上的阴阳概念而论说其相度风水机理。
阴阳一语典出,最早见于《诗经》之《公刘》章,说夏末时公刘率周民族由邰迁刚,相度山川形势与水土之宜,进而规划营宅,使周之先民得以安居生息之事。这一美丽的史诗,历历如绘地描述了部落的领袖公刘勤勉勘察,规划部落聚居地的种种活动细节,如其“于胥斯原”,“陟则在喉,复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岗,乃觏于京”,“观其流泉"。“度其隔原”。“度其夕阳”等等。其中,更有“既景乃岗,相其阴阳”之句,不惟为历代风水家所注重,引为经旨,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史、地理学史、建流史及哲学史等研究中,也备受重视。在前者,风水称为阴阳,则典出此句。在后者,此句既是古代用木杆即圭表测日影(“景”),以定方向及时令之方法的最早记载,也是涉及古代阴阳这一哲学概念的最早出处。
就诗句本义言,此句是说公刘立表于山冈上,测日影以定向计时,并考察山川朝阳向背及寒暖等。立表测日影以定向,即后世《定之方中》诗中“揆之以日”。《考工记》,《淮南子·天文训》、《周髀算经》及至宋《营造法式》中各种“端朝夕”、“取正之制”。这一辨方正位的职业活动为历代风水家传承,衍出风水术中的所谓“倒杖”之法,也直接引出了指南针的伟大发明及磁偏角的发现。这一史实,有另文详说,此不烦述。而山川驯阳向背之理,也为后世风水家在其职业活动中不断探究,形成了丰富理论。在这阴阳典出之处,尚无玄学色彩。正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段玉裁注谓“山南曰阳。”刘熙《释名》又谓。“阴者,荫也,气在内而奥阴也,阳者,扬也,气在外而发扬也。”释明阴阳向背的小气候。
“相其阴阳”被风水家所宗,观其全诗,也可见风水内涵的理性要素,不外详细审视和测量山川地形、地质水文、小气候、植被、生态、景观等等,然后择其佳处辨方正位,确定建筑规划事宜。关于此,后世沿用阴阳一语,也靠出于这一典故本义。如《周礼·地官司徒第三》谓:“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衙原隰之名物”。“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以土地之法,哪十有二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然后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又如《汉书·晁错传》之说:“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正阡陌之界。”风水经典之一。郭璞传《古本葬经》更言简意赅,说风水之选择标准:“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等等。
先民们考察天地与人世万物,终至发现,事物皆有相反相成,即对立统一的两面,恰如阴阳之理,于是,阴阳衍为中国古代理论思维的最重要范畴之一,被哲人们用以探兖世界本原及其变化机理,阴阳学说由是而生。典型如《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口刚与柔”。《国语·周语》:“阴阳分布,震雷出滞”。“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管子·四时篇》;“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阳之大经也”。这种理论思维,在古代第一哲人老子那里,更有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等。由“观变阴阳而立卦”,八步理论发展起来,由“一阴一阳之谓道"、“冲气以为和”,元气说也产生发展起来,对后世首人的理论思维奠定了基本框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体系。
这种哲学上的理论思维,归复于“相其阴阳”的风水家,风水理论也因此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成分,虽有玄学乃至述信成分,同时也不乏富涵辩证法的中肯哲理,而且,其理论思维又直接导致以山川自然为市美对象的山水美学日趋发展臻于成熟。如风水家论山水,以山主静而属阴,水本动而属阳,则讲究山水交会,动静相乘,阴阳相济,乃有情之所钟处。故山有“指山为龙兮,像形势之腾伏”的种种寻龙之法。而左水,则求其静而臻于美,故“左水为美。要详四喜,一喜环弯,二喜归聚,三喜明净,四喜平和”,而山水植被阳光空气以及建筑形式空间布局,也莫不讲究“动静阴阳,移步换形,相气为用",“如画工丹青妙手,须是几处浓,几处谈,彼此掩映,方成佳景”。等等。而可以指出的是,正是基于这种艺术哲学的璩于完善及其丰富实践,才促成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达到极高艺术境界。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评述说:“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虽然在其他一些方面。当然十分迷信,但它总是包含着-种美学成分,遍及中国的田园、住宅、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可由此得到说明。”这对于传承数千年的风水术,无疑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