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说易的杨简《易法》,易之道即道心,即人心。
杨简是陆九渊的大弟子,也是南宋时期心学的主要宣传者。陆氏提出的心学命题,经过杨简闸发,在末明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易学,著有《杨氏易传》二十一卷,又有《己易》一卷。《四库总目提要》说:“考自汉以来,以老庄说易,始于魏王驱。以心性说易,始王宗传及简。宗传淳熙中进士,简乾道中进士,皆孝宗时人也。顾宗传人微言轻,其书仅存,不甚为学者所通习。简则为象山弟子之冠,如朱门之有黄斡,又历官中外,政绩可观,在南宋为名臣,尤足以笼罩一世,故至明季,其说大行。“王宗传著有《童溪易传》。《提要》将王杨易学视为同一系统,木必确切。王氏《易传》,虽以心性解易,如其所说:“易即吾心,吾心即易”(《童溪易传•系辞上》),但同杨简易学,并不相同,不属于心学体系。
其解易,常引《伊川易传》《张载易传》《朱震易传》语。其论太极,有时取王弼说,有时取朱震说,有时取周敦颐说。其观点,比较混东,未成体系,故后世无芯影响。又《提要》评论论杨简《易传》说:“简之学出于陆九渊,故其解易,惟以人心为主,而象数事物,皆在所略。“此语颇得其要。杨简乃宋明时期以人心解易的代表人物。他发挥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天人一本的思想,认为易之理即人之心,以此为原则,解释了六十四卦的卦爻象和卦爻辞以及《象》《文言》三传,建立起心学派的易学哲学体系。其《易传》未释《系辞》以下等传,因为他不以《系辞》文皆为孔子所作。其《己易》,乃通论《周易》的原则,集中代表了他的易学观。总的说来,杨简易学哲学的方向是将程颢和陆九渊的观点引向了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本体论。
易之道即人之心
关于《周书》一书,杨简大概受了朱熹的影响,认为“易本占筮之书”(《易传•坤》),但圣人于卦爻象下系之以辞,却是为了教化百姓,提高人们的品德。他说:
“圣人作易,因筮设教,因人情引之而诸道。”(《易传 •解》)“因人之情”,谓利用百姓避凶就吉的心理,使其心趋于道,此即“因然设教。”他进一步解释说:
卜筮者民之利用,圣人系之以辞,因明人之道心,是谓正德。人心即道,故舜日道心。孔子日夫易所以崇德广业也。(《易传•乾》)“利用”“正德〞“道心”,皆出于《虞书 •大禹谟》。“崇德广业〝本于《系辞》“子曰”语。此是以卜筮为“利用”之事,以系之以辞为“正德”,即发扬“道心。”“人心即道”本于陆九洲说。杨氏认为,《系辞》中说的“易所以崇德广业”,即圣人以卦交辞来发扬人的道心。按此说法,易之道即道心,即人心。其释复卦《彖》“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说:“喜君子,恶小人,万古人心如此。人心即易之道也。”(《易传 •复》)又说:“天地之心即道,即易之道,即人,即人之心,即天地,即万物,即万事,即万理。”(同上)此是说,天地之心即道心,即人心,即万事万物之理。这又是的发陆氏的心出理说。总之,以人心解积易之道既是场氏易学的出发点。亦是其归结点。
据此原则,他解释了许多上的卦义。如其解释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说:
人之所以不能安于下而多有进用之感者,动于恋而失共本心也。人之本心至神至明,与天地为一。方阳气在下,,阳气寂然安于下,未尝动也。人能如阳气之在下,寂然无进动之意,则与天地为一,不失其心矣,是之谓得易之道。不能安于潜而有欲用之意者,必获咎厉,必凶,是谓失易之道。(《易传•乾》)
〝阳气在下”,取《象》”阳在下也”及《文言》“阳气气潜藏”义。“本心”,指“道心”。此是以意念木动解释“潜龙”,以道心解释“潜龙勿用”。意思是,不能安于下位而求进用,有此念头,便失去道心,即丧失易之道,必凶。人之本心,不起念头,如同阳气存在,寂然不动,则能“与天地为一〝,有此种境界,便得到易之道。
又其解释无妄卦《彖》文“无妄之往,何之矣”说:
言其本止而不动,意动则安矣。往则为妄矣。动则离无妄而之妄矣。故日无妄之往,何之矣。离无妄而之妄,离天命而之人欲,天不枯也,何以能行。非天不枯,自取也。(《易传 •无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