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四探——象数与义理,古人将易象、易数、易义、易理称为“易之四德”。
《易经》四探——象数与义理
古人将易象、易数、易义、易理称为“易之四德”。简单来说,“象”是八卦六十四卦及其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数”反映易经六十四卦之间数量上的关系,“义”反映《易经》所代表的伦理与道义,“理”是《易经》对事物的规律所做的探讨。
研究《易经》的两种思路
由于孔子的大力弘扬,后世研究《易经》的人不计其数,人们从各种角度阐述《易经》的深刻内涵,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大致来说,根据研究思路的不同,研究者共分为四大流派:象、数、义、理,而象与数、义与理又可分别归为一类。
象数学派
《易经》中的象有三种含义:一是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形状,二是八卦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三是卦辞和交辞中提到的具体事物的形象。数也有三种含义:一是表示卦中各交属性的数,二是表示受位顺序的数,三是占卜过程中的一种计算方法。
两汉时期,《易经》被尊为儒家五经之首,所以《易经》成为一代显学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两汉易学家认为,《易经》中最重要的是象,一切卦辞和交辞都是以象为基础的,所以他们从象数角度解释《易经》经过一段时间的衰落以后,北宋时期,华山道士陈接重新振兴了象数学派。陈接创制了包括太极图在内的各种图式,用以解说《易经》卦象交辞陈持的继承者邵雍则创制“皇极经世图”取代汉朝的天人感应说。
义理学派
与象数不同,义理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它们蕴含于《易经》爻卦形象之中。汉末儒生以象数解《易经》,过于追求卦辞、交辞与卦象的一一对应这使得他们们的体系变得纷繁复杂。
义理学派开始于三国时少年天才王弼。王弱针对当时象数学派的弊病提出了“一爻为主说”、“交变说”和“适时说”,驳斥汉儒牵强附会的“按文责卦”的方法,主张着重领会和把握《易经》中所包含的根本义理。
南宋王安石等人则从历史角度解《易经》,他们不过于追究卦象本身的意义,而是引用历史事实证明《易经》理论的正确性。
汉朝以来的《易经》研习流派
《四库全书提要》把《易经》研习流派分为两大类象数派和义理派,其中象数派又分占卜、机祥图书三宗,义理派又分老庄.儒理史事三宗。
近人南怀瑾把“两派六宗”说扩充成“两派十宗”说。两派为道家易学和儒家易学,十宗是: 一日占卜、二日灾祥、三日诚纬、四曰老庄五曰儒理、六曰史事、七曰医药、八曰丹道、九日堪舆、十曰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