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易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用象方式的衍扩——“互体”之象,运用“互卦”之象以解《易》的过程
汉代易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注重对“象数”的研讨,强调因“象“以明〝理’,因此,当时的易家对运用《易》象方式的探索颇为普遍,送使《周易》卦象应用的形式与内容均出;现了多方面的衍申和扩充。尤其是东汉末虞翻的《易》说,几乎无处不言邦象,可谓集两汉易家用象之大成。下文拟从“互体之象”“纳甲之象〝旁通之象”“反卦之象”〝两象易”“半象”“权象”等用象方式,以及诸家《易》说中出现的各和“逸象”,以揭明汉《易》“象数"学的一大特色,并着重展示虞翻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出创获。
“互体”之象
《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互体”(即“互卦”)现象,是六画卦的卦形规律所致,指一卦中除初爻至三爻为“下体”(下卦)、四爻至上爻为“上体”(上卦)外,于二爻至四爻、三爻至五爻又各互含着两个“互体”(称“下互”上互”,或〝内互”“外五”)。
〝互体”在易学中的运用,于《左传》所载筮例已有言及(见前文第三章)。两汉时代的易家,在解说《周易》经传义旨之时,常常授引“互体”,以为说。如西汉京房之言“互体”,于其所著《京氏易传》即叙之甚多。其书于《中孚》卦云“互体见艮”,即谓该卦三至五爻耳“艮”;于《家人》卦云〝互体见文明”,即谓该卦三至五爻互“离”,“离”有“文明”之象;于《无妄》卦云“内互见艮止于纯阳,外互见巽顺于阳道〝,即谓该卦二至四爻互〝艮”(内五),三至五爻互“巽”(外互),等等。
但京房等人所言“互体”,仅限于六画卦中的二至四爻、三至五爻两种,尚无衍扩的迹象。至东汉末虞翻,则又有大幅度的引申,遂使其例滋衍繁杂。据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引虞氏《易》注,其说“互体”之象略可见诸三类:
第一类,以二至四爻、三至五爻互含两个三画卦。这是虞氏以前易家言“互体〝之通例。如《乾》卦《家传》,虞翻注日:“已成《既济》,上次为云,下坎为雨。”所谓〝下坎”,即指《既济》卦二至四爻为下互〝坎”。又《乾》九五爻辞虞氏注:“谓四已变,则五体离”,即言此时三至五爻为互体“离”。
第二类,以初至五爻、二至上爻互含两个六画卦。如《蒙》卦《彖传》虞翻注日:“二体《师》象。“即言《蒙》卦初爻至五爻互有六画之《师》卦。又同卦《彖传》虞注:“体《颐》,故养。“即言《蒙》卦二爻至上爻另互有六画之《颐》卦。
第三类,以初至四爻、二至五爻、三至上爻互含三个六画卦。如《小畜》卦《大象传》漠翻注曰:“初至四体《夬》,为书契。”即言《小畜》卦初爻至四爻互有六画之《夬》卦。又《师》卦《大象传》虞注:“五变执言时,有颐养象,故以‘容民畜众’矣。”此言《师》卦六五爻变阳,则二爻至五爻互有六画之《颐》卦。又《泰》卦九三爻辞虞注”从三至上,体《复》”,即言《泰》卦三爻至上爻互有六画之《复》卦。
从这三类情况看,虞翻《易》说中的“互体”之用,除第一类为诸家通用的常例外,第二、三类则是对日例的发展。因此,虞翻所言〝互体’,一卦中既可互有两个三画卦象,又可互有两个六画卦象,乃至三个六画卦象。不仅如此,虞翻还常常掺和其他条例以言“互体”,有摻和“卦变”“爻变”言互体者,有摻和“旁通”〝半象”言互体者,甚至还有参合“权象”“两象易”以言互体者(“旁通”“半象”“权象”“两象易”诸例详见后文)。如《涣》卦辞虞氏注“《否》体《观》”,即言《涣》卦自《否》卦变来,《否》卦初至五爻含有六画之互卦《观》。又如《需》卦《大象传》虞氏注:“二失位变,体《噬嗑》,为食,故以饮食。”即言《需》卦九二变阴之正,初、二两爻为震半象,与三至五爻互体离结合为《噬嗑》卦。此类现象,在虞氏《易》注中很多见,足以证明虞氏在运用“互卦”之象以解《易》的过程中,作了多方面的发挥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