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自然的产物 大地产生万物以至人类的根源乃是阴阳二气的交感
《周易大传》有比较明确、比较深刻,又比较复杂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它表现为以下几个命题:
(一)人是自然的产物。《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又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在《序卦》的作者看来,天地是万物的根本,万物是由天地产生的,万物包括人类,人类的男女正是天地产生万物之后,依次行生的结果。《系辞•下》说:“天地纲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里的“天地”,指阴阳二气;“男女”,泛指有生物的雌雄牝牡,实亦指阴阳二气。这就揭示了大地产生万物以至人类的根源乃是阴阳二气的交感。这种说法,虽然还嫌笼统,却吸收了先秦时期关于万物起源问题的唯物主义成果,用以说明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基本是正确的。
(二)社会人事要效法自然规律。这一思想,在《彖》传中表现得比较集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丰• 象》)日月盈昃,天地盈虚,这是说自然界在不断变化。《彖》传由自然界的变化,推到人事的变化。文中的“鬼”“神”,指产生万物的元气的两种状态。气之伸,谓之“神”,产生万物,即《系辞》说的“精气为物”;气之归,谓之“鬼”,由有形归为无形,即《系辞》说的“游魂为变”。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彖》)
“以顺动”,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天地以顺动”即天地按照规律运动。所以日升月落,四时更迭,动有常则。由此推及人事,有德之君(圣人)也要按照人事规律治理国家,刑罚清明,百姓悦服。这里说的不是人事上的那些具体措施效法自然规律;而是说,按照规律办事的,总的原则,妥到自然界“天地以顺动”的启发。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威•象》)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家》)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象》)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巴也……圣人久于共道而天下化成。(《恒•象》)
这四则《彖》辞,讲治国明君直接按照自然法则指导社会政治生活。这是因为,自然界中阴阳二气上下爻感万物繁衍;圣人治国也要体察民心,使下情上达。
天地有仁慈的胸怀,宽厚的美德,以养育万物;圣人治国要体仁尚慈,顾养贤者以及万民。自然界的运行有节制,表现出阶段性;社会生活中必须有制度,加以制衡,在经济生活中不能有書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白然界的规律是恒久不变的:在社会生活中,圣人要坚持符合民情的制度、措施,则天下大治。总之,《蒙》传的思想是,人事生活中的一切规律都可以在白然界中找到依据。
上述两项,涉及一个共同问题,即人类和自然界是否是统一的。对此,恩格斯曾经做过论断:“人们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与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涔的反 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这段文字,精辟地揭示了人类和自然的一致性。人是从自然的进化中起源的。人类出现之后,以自然界为生存的基本条件,并在自然中生存、繁行、发展。正是因为人类集中了自然界的精华,才成为万物之灵。人与自然的区别,正是基于人类与自然的一致,因此,人类的活动必然遵循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在这个意义上,《周易大传》的上达两个命题所表达的“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是正确的。《周易大传》对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的认识,当然具有中国古代认识上的历史特点,囿于经验直观,由天道而推及人道,还不是科学的分析和概括。应该承认,在两千多年前有这种体悟,是可贵的。
(三)人的道德修养源于自然的某些属性。这在《周易大传》中的各个部分有普遍的体现。《系辞》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人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这是说人的立身处世要从自然物中得启发,尺蠖以屈求伸,是“利用”;龙蛇蛰而复苏,是“安身”。人类在效法自然物的过程中,经过意志的磨炼,达到“精义人神”的境界,可以提高其道德修养。《彖》传结合天道人道来解说卦辞,也涉区人的品德和自然的联系。《谦•彖》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大意是说,天居上而济下,地处下而上行,它们都有亏盈实虚的谦虚品德。君子效法天道,居高位则充分显示出道德的光辉;效法地道,处下位的人也难于逾越。《系辞》和《彖》传都把人的道德和自然物的某些属性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