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指理想人格在不同条件下,运用“道”于具体事物上所显示出来的无穷智慧和精神力量
“神”是指理想人格在不同条件下,运用“道”于具体事物上所显示出来的无穷智慧和精神力量。“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是精神无比复杂和丰富生样化的体现,它表明人的精神并不一直停留在某种特定状态下,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
这样,“神”也就显示了人格的多样性、复东性和可变性,说明了理想人格在精神发展的广度、深度两个方面具有无限的潜力。“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上》),都是强调人应该根据客观法则和特定条件,以决定取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身蕴涵的各种可能性获得充分展开。因此,《周易》的理想人格论就其原有精神而言,足以保证人格具有无限多样的发展前景。“德”是按照“道”接物,处理社会各种矛盾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周易》中把卜金用语“元亨利贞”比附为“仁、义 礼、正”。称之为理想人格所必备的四种基本美德。在它看来,人有美德可以感化人,获得人们的同情、信任和支持。《文言》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德的价值在于保证君子社会生活的顺利和事业的成功。处高位若能修德,“以厚德载物”,可获得人们的拥护而安居其位;处险境而“反身修德”,则能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相反“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则难免祸灾。因此,一部《周易》特别重视道德品质,多处强调“君子以果行育德”,“以振民育德”,“以反身修德”,“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行”等。
与“德”相联系的还有“业”。《系辞》说:“圣德大业,至矣哉!”“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德”是内在的品质和道德修养,“业”是外在的功业创建。前属内圣,后属外王。《周易》把崇德广业作为人文价值的最高理想,对中国人的精神意识和实际社会政治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富有赖于日新,日新即不断地开拓,不断地推陈出新,此即最高的美德。人格的培养,事业的创建,都与“日新”的开拓前进紧密相连。后世的哲学家、思想家张载、王夫之、谭嗣同、熊十力等,对此均有慧命相续的深刻论述。
“行"指理想人格应有的行为和功业。孔孟言论的重点是强调人们的行为动机要合乎道德法则,《周易》注意的则是采取适当的行为,使事业获得成功。在《周易》看来,完美人格的行为应该是顺应宇街法则并遵循一定的道德观念,其追求的目的则是“广业”。《坤•文言》说:“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理想人格的高尚精神一旦畅于四肢,发于事业,那就是最高之美。
“道、神、德、行”,从整体上构成丁《周易》理想人格的框架,它不仅大大丰富了早期儒家关于人的哲学,而且对中国的传统人文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表现在:“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系辞下》)即认为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君子品性的最好表现。它要求人们在极其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环境中透过各种现象认识客观过程的本质特征,克服不利因素,争取事业的成功。如诸葛亮、刘基式的政治家、军事家所显示的卓越才能和创立的丰功伟绩,就是这一影响的生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