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课堂

近现代风水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现代的学者们主要是对中国风水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和研究

唐代风水理论的大发展有哪些标志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也广泛兴起,同时更加促进了区水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一大批名师。其中江西派风水师杨筠松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等方面起到了全面推广的作用,从那时起,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宫宅、乡村、基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唐玄宗也相信风水,《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有很多有关风水的记录。当时的道士也多懂风水,唐代设有司天监,专门看天文现象,因此司天监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杨筠松就在司天监任过职,唐信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专管灵台地理事物。可见唐代的风水不但民间相信,朝廷也十分重视。杨筠松后来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反响极大唐代国力强大,版图扩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献中找到的《宅经》《阴阳书》等,就可知风水观念当时已远播西北地区。

近现代风水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现代的学者们主要是对中国风水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和研究

宋代风水学有怎样的发展

宋代的陈接、邵康节、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易学家都对风水进行了阐释和认定,一些风水著作相继出版,从而出现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宋徽宗相信风水,他原本无子,有一位术士告诉他,将京师西北隅地势加高数倍,就可得子,于是徽宗命人照做,果然得子,因此更信风水,又命人择宝地筑“上清宝篆宫”,结果劳民伤财,国库空虚,以致政权衰败。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接、徐仁旺、吴景鸾、傅伯通、蔡元定等都很有名。

为什么说风水成为明朝人的重要准则

朱元境建都金陵时对风水极为重视,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内,有朝拱之势,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对城垣,朱元璋不悦,派人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风水为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往北京,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明成祖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帝,这也导致民间全都讲究风水,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则。北京名胜“十三陵”就是被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荐给明成祖,成为明朝皇帝的陵区的。明朝还有个传奇人物刘伯温,民间传说他精于风水,说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明代都城有怎样的风水之变

明朝原本定都在南京,开国皇帝朱元童命大臣刘伯温去选址。刘伯温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著名的风水大师。他通过勘察,在建造宫殿的最佳位置打上了一根木桩,听说宫殿的地址已经选好了,朱元璋非常高兴,然而皇后却说:“你贵为天子,难道修宫殿的事还要听一个臣子的吗?”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派人把木桩挪了个地方。

第二天,刘伯温陪朱元璋察看选好的吉地,发现木桩挪了个位置。他知道这是朱元璋指使的,只能说,“这里也是块吉地,但在这里建官殿恐怕会引起后代的争斗,甚至可能迁都。”

朱元璋不以为然,将宫殿建了起来。在他死后,朱棣篡位成功,并把都城迁到了北京。

近现代风水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现代的学者们主要是对中国风水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和研究

清朝时期风水得到了怎样的重视

清朝设有司天监,除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堪舆工作,因为清代各皇帝都笃信风水,很重视陵基的方位。清东陵南北长 125 千米,东西宽 26 千米,地跨北京三个郊区县,总面积 2500 平方千米,是个极其庞大的帝王陵园,由此可见清代皇帝对陵墓风水的重视。而至今保存完整的故宫紫禁城,就更是严格按风水学建造的经典杰作,其恢弘磅磺的气势不知征服了多少人。清朝还设有国师府,共有 400 多名国师。这些国师因为得到优厚的俸禄,所以一生都死心塌地地为王朝为皇帝效劳。国师府的任务是:一是为王朝找到好的风水宝地,安排好使用方法是破坏民间的地理风水,使人不敢向朝廷造反,不能夺皇位。这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应用地理风水这门科学做他们统治工具的一个例证。

近现代风水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近现代的学者们主要是对中国风水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和研究。20 世纪,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的,国父孙中山的中山陵地就是请著名风水大师沈竹进行反复踏勘后确定的。解放后,风水学理论受到沉重打击,作为一种风俗继续存在.死而不僵。20 世纪七十年代后,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掀起了一场“研究”中国风水学的热潮,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运用风水学理论指导生活现在,一大批“学者”为了让风水学更好地“发展”,用现代科学为封建迷信张目将其解释为“环境科学”,实在是舍本逐末。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风水学 传统文化 家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