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政事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观人术的作用首先在于举贤任能,如何通过观人术来任用人才?
[原文]
政在得人,人得则政举。尧舜之智,不遍物而急于人事。下逮文王、武、成①,皆以举能其官、称得其人为尚。两汉虽宴失古意,然史家例有循吏、酷吏二传,以见循抚于民则政为得人,酷虐于民则政为失人也。
汉宣帝②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者,必知其所以然。故云:“与我共致治者,其惟良二千石③乎!”洵所谓“- -夫得情,则千室鸣弦”者耶?
刘劭④《人物志:序》云:“夫圣贤之所美, 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人物志》为观人专书,全书主旨在贡官人之说,与《大戴礼.文王官人篇》同意。以其文繁或已见如前,不复引述。兹引《韩诗外传》魏文侯卜⑤相事如左,以明观人术其先在官人。
[注释]
①武、成:周武王和周成王,分别是文王的儿子和孙子。前者灭纣建周,是周朝的开国之君。
②汉宣帝:刘询,汉武帝的曾孙,继汉昭帝后即位。亲政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他对吏治特别重视,在经济.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招抚游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③二千石:汉代地方行政分郡、县两级,二千石是郡长官太守的俸禄等级,也用以指代太守。
④刘劭:三国魏人,字孔才,爵至关内侯,有观人专著《人物志》传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观人学专著,对人的品性、才能,区分门类和等第,作了深入的分析。
⑤卜:选择。
[今译]
搞好政事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人才得到了,政事就上去了。尧舜的智慧,不在于亲自去做各种具体事务,而在于着力搞好人事。直到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都以选拔和任用贤能,使各个职务都得到称职的人才为目标。西汉、东汉时期虽然逐渐失去了古时做法的精髓,但是历史学家在著作中还辟有《循吏传》和《酷吏传》两种传记,来表明循吏爱抚民众,属于政事得人,酷吏虐待民众,属于政事失人。
汉宣帝任命刺史、太守、卿相等高级官员时,亲自接见和询问他们, 观察他的仪容和应对,然后还要考察他的行为,并将行为与他们的言论相核对。如果有名望与政绩不相符的,必定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所以他说:“与我共同开创太平盛世的, 就是这些贤良的州郡官员吧!”确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一个贤能的人执政, 千家万户都会奏乐庆贺”。
刘劭在《人物志.序》 中说:“圣贤们所赞美的优点, 没有超过聪明的;聪明中可贵的东西,没有超过了解人的。在了解人方面如果确实智慧,那么众多人才就会得到恰当安排,各项事业就会兴旺起来。”
《人物志》 是探讨观人术的专著,全书的主旨在于举贤任能的学说,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篇》的意思相同。因为它的篇幅太大,并且有的已见于前文,这里不再引述,而只引述《韩诗外传》中魏文侯选相的故事如下,为的是表明观人术的作用,首先在于选拔和任用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