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道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之“道”是道教信仰的根基
所谓“信仰”指的是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的信服、崇拜面奉为言行的准则。信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信仰是就宗教或主义的总体而言;狭义的信仰则指某一方面的信条。在各种信条或准则的体系中,有一些处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这可以称为“根本信仰”。
“道”是道教信仰的根基
道教的根本信仰到底是什么呢?在以往许多著述中,学者们作出了种种描述;千言万语,可以归结为一个字,这就是“道"。从其本义来说,“道”首先指的是“道路”,后来引申而具备“道理”之义。古代的众多学者都在“道理”的意义上使用“道”这个概念,如儒家、墨家的经书中均可找到例证。以老聃(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第一次在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上使用了“道”。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化生的本源或原动力。“道”自身是一种混混沌沌的存在,它是难于用语言真切表达的,所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徼”。就是说,一般的人们,是看不见“道”的任何形状,这叫做“夷”;听不到“道”的任何声音,这叫做“希”;摸不着“道”的边际,这叫做“微”。尽管如此,在道家学派的心目中,“道”则是客观的,而且是宇宙万物赖以存在和变化的总根源。老子之后,“道”不仅继续作为道家学派的哲学基石,而且被道教所继承。自汉代开始,道教中的领袖人物以老子、庄子的理论为基础,来建立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这样一来,“道”自然也就进入了道教文化殿堂中。
道教的目标是要通过种种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甚至成为神仙。但是,什么是“修炼”呢?简单讲,修炼是完善人的精神与形体的一套方法,也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心理和行为。道教的修炼是以自我认识为前提的。换一句话来讲,一个人要完善精神和形体,达到超越尘世的境地,就必须认识“人”自己。由于修炼的需要,必然提出“人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由此逆推反溯,也就会越过“人”自身,想到人以外的东西,寻找那个作为万物发生的根源。这样,也就找到了“道”。在道门中人看来,“道”是无始无终、水恒存在的。人和宇宙间其他事物一样,是因“道”而生,由“道”而化。然而,人自降生之后,却离开了“道”,这就好像一个婴儿离开母亲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如果一直清着往前走,就会离“道”越来越远,直至走到死亡为止。这就是一般人的归宿。就修道的立场来看,为了使自己返老还重,就应调转前进的方向,“逆”着向原初的“道”的方向复归,这样就可以重新回到“永恒”的状态。由此可见,“道”在道教信仰体系中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