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如何描述神仙人物“修道”的故事?从黄帝君臣故事看“道”的地位
关于“道"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上面的阐述也许还未能给大家充分而具体的证实。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道教是如何描述神仙人物“修道”的故事。
道教为了给人们提供成仙的“典范”,也为了增进自身的信仰,搜罗整理了各种各样的神仙故事。从现存的大量的神仙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道”在道教信仰者心目中居于何等地位了。
翻开具有“神仙大全”性质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 下简称《仙鉴》)一书,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关于“黄帝”的故事。人们知道,黄帝在中华民族中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古代典籍中有关黄帝的记载相当之多,但宗旨不同,则所讲述的黄帝故事也很不一样。《仙鉴》除了叙说黄帝出生的灵异、显赫的身份以及诸多发明创造之外,重点采撷了有关他的“问道”故事。书中说,有一个叫赤将子的异人,不食五谷,尝百草而高寿;还有一位叫容成公的神仙,善于补导之“道”,守生养气,能使白发变黑,齿落再长。黄帝很羡慕他们的“道”,便建造了所谓“五城十二楼”,以等候神仙异人的到来。据说,神仙异人真的来了,黄帝就向他们请教了“大道”。此后,黄帝游览了华山、首山,向东面走到了泰山,遇到了怪物,且与神仙“通接”;接着又到了蓬莱岛,访问神人,“引接”万灵于明庭等地。然后,他“祭天圆丘,将求至道”D,又拜九元子为师,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斋戒于首山,继续周游以“访真道”四。再后来,黄帝登崆峒山,见广成子,“问至道”。这个,上古的神仙人物广成子据说并没有立即传给黄帝“至道”,他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不答黄帝之问。
黄帝退而建造一间用“白茅”搭盖的“特室”,住在里面三个月之久,先自我反省,然后再去见广成子,问“修身之道”。这回广成子授予黄帝一本《自然经》。这些故事,有的出自《庄子》《列子》等先秦道家文献中的寓言,有的出自民间传说,如果认真稽考起来,当然是难于落实的,不过却表现了道门中人对“道”的推崇,因为黄帝向来被当作中华民族的祖先,他尚且这样重视“访道”,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在道教中,黄帝乃是帝王求道的典型。有趣的是,黄帝的许多大臣在道门中人的笔下也有求道的生涯,洪崖先生就是突出的一位。洪崖或作洪涯,道门称之为“青城真人”,相传是轩辕黄帝的臣子伶伦,曾经当过乐官。《吕氏春秋.古乐》篇载,黄帝命洪崖作音律,他从大夏之西走到昆仑山脚下,根据凤凰的鸣叫声区别十二律,又铸造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吕氏春秋》的这番记载相对说来还比较朴素。到了汉代,一班文人开始对洪崖的故事进行加工,如班固所写的《西京赋》把洪崖先生描写成为一个身披鲜丽羽毛的仙人。既然是有羽毛,那就是已经羽化成仙,其得道也就是“必然”的了,因此,后来的道书干脆说他“修道成仙”,如南朝的陶弘景在《真诰》一书中便有这样的描述,书中还讲洪崖先生居四川青城山,所以人们称他为“青城丈人”。不过,对洪崖先生修道事迹用墨最多的还应属《仙鉴》,该书卷四在叙述了洪崖先生的姓氏身份之后立刻就说他“得道仙去”。什么叫“仙去"? 就是成仙离开人世而去。
《仙鉴》还说洪崖先生到了帝尧时已经三千岁了。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叫做卫度世的人进人华山寻找他的父亲卫叔卿。据说当时卫叔卿正在悬崖绝壁与几位仙人“博戏”。卫度世问他父亲在场的几位是什么人?卫叔卿介绍的第一个就是洪崖先生。按照这个说法,则洪崖先生到了汉朝的时候还健在。这些记载当然也是好道者的理想性传说;不过,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出洪崖先生在道教中乃具有颇高的“道行”品位。
像黄帝与洪崖先生的求道故事在道教中仅仅是代表而已。其他还有为数众多的如天真皇人、白石生、西王母、上元夫人等等男仙女仙。从某种意义上说,见载于典籍中的千百位神仙人物,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修行得道的形象符号,他们的脸谱、动作以及一系列的神异故事传说是修道思想的多层符号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