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膑兵法》里,究竟是如何来说明“战有道”的?
有两种情况是人们不大注意的,只要把它们提出来略加比较,一切便都朗然于目。
第一种情况是,两部兵法里“道”字出;现的场合与次数。
通观《孙子兵法》,只是在五个篇章(即《计》《谋攻》《形》《地形》《火政》里用过道宇,凡用过“道”的地方,多数指道义,少数指实情,对道的解说不够规范;而其余在谈到作战的重要篇章,如《作战》《势兴虚实》《军争》《九变》等篇章,均未见“道”字。而《孙膑兵法》则不同,在原定的 30 篇里,几乎篇篇均有“道”字,而且大多是指规律或规则。
第二种情况是,两部书里对道的含义有不同界定。
前面说过,《孙子兵法》里凡使用道宇,多指道义或实情,不过也偶有例外。
如在《火攻》篇里,当说到聪明的将帅应慎重对待战争时,举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等;又举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并说,通晓这些道理,“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此处说的道指根本道理,也可转意为规律。《孙膑兵法》则进了一步,所使用的“道”字,很明显是指规律。如他说:“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预先知道胜 与不胜,叫作知道);又说:“明主、知道之将,不以众卒几功”(懂得战争规律的将领,不指望以兵多取胜);还在解释何为“知道”时举例说:“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地势平坦的地方多用车,地势险要的地方多用骑兵,遇到两边高峻、只留中间一块独窄的地形处,则多用弓節);这些地方,道字只有作为规律来解释才妥当,并且,也不会发生任何的误解。
那么,在《孙膑兵法》里,究竟是如何来说明“战有道”的?照我看,可以概括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关于道的重要性及怎样从总体上去把握道?另一部分是当着战争中遇到相同或类似的情况时,如何去处置。前者涉 及战争总规律;后者是指某些局部的规律或规则。
先谈谈第一部分。
当田忌问道,“知道”为什么是重要的(知道奈何)时,孙膑回答说,它的重要性在于能预先知道战手的胜与不胜(而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
孙膑还说:“其德在于道。”意思是:军队具有好的素质,在于将帅们明白用兵的道理。
孙膑又说:“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即如果通晓战争规律,并加以适当运用,则军队可建立功勋,君主也可扬名于天下。
上面列举的内容,都是关于掌握“道”的重要性;至于如何去具体地操作,孙膑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孙膑说过,在一次交战之前,最好能预先估算;假如没有这种估算,便难以有战前的周密准备(兵不能见祸福于未形,不知备者也)。但怎样去估算呢?先得判明是停滞、灭亡的势头(止道),还是兴旺发达的势头(起道),然后采取行动。
所谓判明某种势头,也并非一向空话,而应从各方面着手观察。特别指出:作为一个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能统御万乘兵车之民的王,须通晓道的含义(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这里说的知“道”,包括“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总之,他举了天时、地利、民心、敌情、阵法等诸多方面。如果拿孙膑这里说的知“道”的内容同《孙子》里说的五事七计相比,至少在“阵法”问题上有新意向。因为在孙子时代,尚未有阵法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