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什么条件的人可以看作是“善战”的将军?孙膑在《将义》《将德》《将败》等篇里作了充分的阐述
谈到在不同的地点交战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时,孙膑仍是以人的作用发挥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他说过,凡是作战,,总有主客之分,假如把攻人他人境内的一方称作容方,那么,在自己士地上进行防守的一方便是主方。相比市言,两种位置上的人,发挥自己主观能力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比方说,被别人攻击的一方,可以预先做好部署,因而显得主动(主人者,先定者也);反过来,攻击别人那一方,只有等待别人部署完成才能行动(客者,后定者也),不免会显得被动,以致失去许多有利时机。既然双方发挥主观能力的条件不一样,就可以用兵力的差异相互补偿。
如他所说,“客倍主人半”(客方兵力为主方兵力两倍)也可以打。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主方可以用主观能力的优势(人的作用)顶替容观因素(兵力)的不足。那么,用什么办法来加强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和能力呢?孙膑捉住了“将”和“卒”两个环节。
作战离不开好的指挥员,孙膑对这一点十分关注。他说,一位君主,如果能选择一个善战的人做将军(“选贤取良”),自己一方在战争中便处于主动,达到“四路必彻”(四面的路都很通达),“五动必工”(每一种动作都很巧妙),“进不可迎于前,退不可绝于后,左右不可陷于阳”(进军时政人不能阻挡前进,退却时敌人难以切断退路,左右两方都无障碍);相反,如果不能选择善战的人做将军,其结果必定是“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同薄一一引者)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
符合什么条件的人可以看作是“善战”的将军?孙膑在《将义》《将德》《将败》等篇里作了充分的阐述。例如,为将者应有仁德品质,应守信誉,法纪应严,等等,此说与《孙子》在“计篇”里说的智、信、仁、勇、严大体雷同。除此之外,他还强调将领应有四种本领,即阵、势、变、权。阵指布阵;势指位势;变指变易;杈指权衡。四者中,孙膑尤看重权。他说过,用兵和使民,如同用天平称东西,要把利弊和轻重经常悬在心中。善于用“权’者,必定善于用兵。
关于士卒,他提出应重视挑选士卒并加强训练。说过“兵之胜在于选卒”,也就是选用强卒。具备什么条件的人可为强卒。他分析过有两种人,一种是富有而短命,一种是贫贱而命长。两种人都对现状不满,力求改变,但内容却不同,第一种人热衷于聚敛财富,并且贪生,不可大用;第二种人因贫困而轻生,为追求生活的保障,可以为用。至于把强卒挑选出来后,还要有一定的组织编制和训练。孙膑按照战国中期家族势力抬头的情况,建议按照地方行政系统编组和训练军队,并做到令行禁止(制卒以州圖,授正以乡曲,辦疑以族與,申令以金鼓)。
他在说到训练的重要性时说:军队有好的素质,在于将帅懂得用兵的道理(其德在于道);军队战斗力强,在于养精蓄說(其强在于休民);日常的训练如同佩剑,虽经常佩带,却不是时时要用(“阵而不战,剑之为阵也”,“旦暮服之,未必用也”)。至手临战之时孙膑也强调应发挥上卒的主动精神。在《延气》一章里,他列举激气(激励士气) 利气(使士卒有说气)厉气(鼓舞上卒斗志) 断气(使士卒果断,有决心)、延气《士卒有持续作战的精神准备)等,反复申述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
毫无疑问,这种对士卒主动精神的重视,比之《孙子兵法》里的论述,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