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论”与“形论”: 风水流 派,“形法派”的产生及理论特点
风水作为一种学问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早在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便有了“重形势”和重理气”的雏形:“枕山面水”实为“重形势”的表现,面南而居”实为“重方位理气”的前兆。只是当时的人们是在不自觉中作了合乎逻辑的选择。当然,在当时风水尚未形成学问的时代,这还算不上什么流派之分。
到了秦汉时代,风水理论已有一定雏形,相地方法开始有了形式上的差别。许多学者认为《汉书·艺文志》中所录的两部相地书--《堪奥金匮》和《宫宅地形》,分别是“气论"和“形论”的早期著述。前者归于五行类,后世的五行相宅、五音相宅可能与此有关;后者归于形法类,后世所强调相峦头形势便与此一脉相承。
“理气派”和“形法派”的自立门户,是在唐宋时期。清代学者丁芮朴在《风水祛惑》中已有论及:“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恋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唐宋时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门户,不相通用。”下面就形势派和理气派的形成过程、理论特点及其影响作一阐述。
形法派”的产生及理论特点
实际上,上古时代的公刘在选择迁居地时所采用的“陟则在献,复降在原······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愿原”的方法,很有后世“形法派”的风格,即根据地形、地势特征选择集居地。
前已提到的形法派的肇始著作《宫宅地形》在《汉书·艺文志》中就属形法类。《汉书·艺文志》的解释是:“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廓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说明当时的形法包括相地、相宅、相人、相物等,从书名上推测《宫宅地形》属相地、相宅书无疑,而且还是相城廓、宫室、地形的。古人相地,更多的是从实用主义的功能出发,便于生产、生活,所以很注重地形、地势的作用。相传为晋代郭璞所作的《葬书》则很重视葬地的形势。认为气者,形之征;形者,气之著。气是形的内在构成,形是气的外在表现。“生气”随地形、地势而变化,地形的高低反映了气的大小,故有“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有土斯有气”。又说,“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葬书》还把山势的大小与吉凶联系起来,书中说:“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
“形法派”的特点可从其代表人物杨筠松的论说中得到确切表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杨氏的三本主要著作的理论要点作了如下归纳:
《撼龙经》专言山垅落脉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粥九星,各为之说。《疑龙经》上篇言干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间,以阐明其义。《葬法》即《葬法十二杖》---引者注)则专论点穴,有倚盖撞沾诸说,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引伸之附二十四砂·..·..杨氏的理论成为后世形法派理论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