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知识

​源自《禹贡》的“三条四列”说及其对形法派的影响,昆仑山在中国文化地理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源自《禹贡》的“三条四列”说及其对形法派的影响

风水说中形法派关于龙脉的学说,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五藏山经》和《禹贡》有关。《五藏山经》把全国的山脉分为五个走向系统,即南、西、北、东、中五个系列。由于《五藏山经》所在的《山海经》多杂以鬼怪神话内容,故未能为儒家奉为经典。《禹贡》以山川为纲对全国作了政区划分,其中对山川的叙述颇具条理,由于《禹贡》奠定的“九州”分划系统代表着一种大一统的政治愿望,故被纳入儒家经典《尚书》之中《禹贡》所勾勒的山川系统也因此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地域观念。人们根据所谓大禹导山导水的路线,寻找山的脉络、水的踪迹后代学者推出的所谓中国山脉分布的“三条四列”说,便是在《禹贡》山川的基础上形成的。

首先看马融所归纳的“三条”说:北条:妍--岐(陕西渭河北岸)--荆山(陕西)壶雷首(陕晋间)--太岳--砥柱--析城王屋口太行一一山一碣石入海。

中条:西倾---朱圈--一鸟鼠--太华(陇陕)一熊耳外方--桐柏-一陪尾(鲁南)。分支:蟠冢(陕南)-翔内方——大别(鄂皖)。

南条:崛山一一衡山一-敷浅原(庐山)。郑玄认为《禹贡》山脉可划分为“四列”,与上面的“三条说相比,北条、南条基本相同,中条则分成两列。从北到南大致是:

第一列:由渭河北岸的岐山往东,至碣石入海第二列:由西倾山往东,经桐柏至鲁南的陪尾。

第三列:由蟠冢山往东,至大别山。

第四列:由崛山经衡山,到敷浅源(庐山)这就是“三条四列”说的大致脉理,成为后来风水学关于山脉分布的根本依据。

源自《禹贡》的“三条四列”说及其对形法派的影响,昆仑山在中国文化地理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唐代僧一行则对中国的山河大势归纳为南北“两戒”说关于这一点近代学者翁文灏先生在《中国山脉考》等文中有过论述,因其原文不易查找,现不妨将其论点转录如下,言山脉之最明切者,殆始于唐开元间僧一行山河两戒之说。其言曰: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于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自岁貂朝鲜,是为北戒,所以限戎翟也。自崛山蟠家负终南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及东循岭徽,达东瓯闽中,是为南戒,所以限蛮夷也。”

唐代堪舆术盛行,习惯称山脉为龙脉,杨筠松《三龙经》中有“南龙入中国”的说法。此后便有了宋儒的“三龙”说,即称中国有三大龙脉(即三大东西走向的山脉)。对此翁文灏先生在《中国山脉考》中也作有系统的论述。

“自有堪舆家龙脉祖宗之观念 渊源有自,系统愈明。历宋迄明,遂有三龙之说。兹据明人王士性之言,以为此派代表其言曰:昆仑据地之中,四旁山麓各入大荒,入中国者东南支也。其与又于塞外分三支:左支环阴山贺兰,入山西起太行,数千里出为医巫闾,渡海而止,为北龙。中支循西蕃趋眠山,沿氓。

江左右,出江右者叙州而止,江左者北趋关中,脉系大散关;左渭右汉为终南太华。下泰岳起嵩山,右转荆山,抱淮水、左落平原干里,起泰山入海为中龙。右支出吐番之西,下丽江,趋云南,绕沾益、贵州关索,而东去沅陵。分其一由武关出湘江,西至武陵止。又分其一由桂林海阳山过九疑衡山,出湘江,东趋匡庐止。又分其一过庚岭.渡草坪,去黄山天目三吴止。过庚岭者以分仙霞关,至闽止;分衢为大拌山,右下括苍,左去为天台四明,渡海止。总为南龙也。”

“三龙”说中的北龙和中龙,各家基本统一。南龙因所穿越地区的地势较复杂,山脉联贯性不强,故显得零乱。明代刘基对“南龙”也作过具体论证:

“中国地脉俱从昆仑来,北龙、中龙人皆知之,唯南龙一支从峨眉并江而东,竟不知其结局处,顷从通州泛海至此,乃知海盐诸山是南龙尽处。天目虽为浙右镇山,然势犹未止蜿蜓而来,右束鹏浙,左带苕云,直至此州长墙秦驻之间而止于是以平松诸山为龙,左抱以长江淮泗之水;右绕以浙江曹娥之水,率皆朝拱于此州,而后乘潮东出,前后以朝鲜日本为案此南龙一最大地也。”

此外,徐霞客、魏源等学者均对“三龙”大势有过详细论述。

源自《禹贡》的“三条四列”说及其对形法派的影响,昆仑山在中国文化地理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古代学者对中国境内的“三龙”(或“三干”)的认识(见图3-2),大致是以黄河、长江为界进行划分的。黄河以北诸山系为北龙,长江以南诸山系称南龙,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分水岭山系称中龙。这种三龙格局又是与中国特有的构造山系有关的。中国境内东西向的构造山系主要有三条,从北至南分别是:天山一-阴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南岭(见图3-3)。

源自《禹贡》的“三条四列”说及其对形法派的影响,昆仑山在中国文化地理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仑山在中国文化地理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称:“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斤,有神,人面虎身,有尾。”在人们的意识中,昆仑山始终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许多文献中称昆仑山为“帝之下都”,“万神之所在”,“天中柱也”因此,昆仑山也特别受到风水家的崇尚,认为昆仑山为天下群山之祖,寻山只要能与昆仑山产生联系,便无疑是“来脉悠远”。风水家把昆仑山入中国境内的“二龙”,作为山脉祖宗支派的来龙,寻山必溯“三龙”称之“认宗”昆仑山恰处在中国三级阶梯的最高一级上,故将西北方称为“天门”,将东南方称之“地户”。风水中仿此,认为水自西北来东南去为大势所趋,情理所在,不得违抗,否则就有悖自然规律,难成千年吉地。这既有朴素的地学哲学观,又夹杂着机械唯物论的思想。然而它作为一种文化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居、村落、城市的水系布局。如北京故宫紫禁城内的金水河,便是自西北流入,经太和门,最后于东南方向流出的。由此看来,中国古代风水观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地理观。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周易 五行 风水 吉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