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周易》的运用形式:周史筮得的“《观》之《否》"
由于原始易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技术,因此可以通过它的具体应用形式来探索它的应用方法.而具体的应用方法又总是一定的思想论。在先秦文献中保存着-些具体的与《周易》有关的应用实例,这些实例作:为原始易学理论的直接应用形式,传达着原始易学的应用方法的重要信息。
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的周史筮得的“《观)之(否》" ,闵公元年记载的毕万意得的“《屯》之《比》”,闵公二年记载的成季出生时意得的“《大有》之(乾》”,僖公十五年记载的卜徒父意得的《蛊》,傳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大有》之《睽》,晉献公篮得的“《归妹)之《睽》”,宜公六年记载的伯廖关于“《丰)之《离》”的含义的理解和应用,宜公十二年记载的知庄子对“《师》之《临》”的理解和应用,成公十六年记载的晋侯在鄢陵战役前筮得的《复》,襄公二十五年崔武子筮得的“《困》之《大过》”,襄公二十八年记载的郑太叔对“《复》之《顾》”的理解和应用,昭公元年记载的医和对《蛊》的解郓和应用,昭公五年记载的穆庄叔篮得的“《明夷》之《谦》" ,阳公七年记载的孔成子筮得的《屯》和“《屯》之《比》”,昭公九年记载的阳虎笼得的“《泰》之《需》”,昭公十二年记载的南蒯笼得的“《坤》之《比》”,(国语●晋语四》记载的关于重耳返国的“贞《屯)侮(豫》"、“《泰》之八”,(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关于晋成公归国的“《乾》之《否》”,等等。
这些实例虽然是以个案的形式零星地出现于文献中,但是它们却展示了原始易学的真实面目,它们也是证明原始易学理论的最可靠的材料,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总结出原始易学理论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还.可以运用这些实例来证明那些传说中的易学思想和方法。限于篇幅,这里仅举四例,以说明问题。
1.《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
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重之,遇《观》之《否》。日:“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日‘观国之光'。庭实旅百,奉②之以玉席,天地之美具焉,故日‘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日‘其在后乎'!风行面著于土,故日‘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敬仲年少的时候,有个周王室的史官带着《周易》来见陈侯。陈侯就要史官就敬仲的未来筮,遇到的是《观》之《否》。史官解释说:"这叫做“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莫非是要取代陈而拥有国家?不是在本国,而是在异国,不是此人自身,而是此人的子孙,因为光的特征是照耀得很远.可以从他处发出光辉。坤为土,巽为风,乾为天。风变化为天,位于土的上面,其中包含了山的象。拥有山的财物而同时又得到天的光照,由此立身于大地之上,所以说“观赏王国的光辉"。庭院内外充满了成百上千的商旅,手里捧着金玉布帛,天地间的美好东西都出现在这里,所以说“利于到王那里作客"。此外,还有可观的地方,所以说“大概是在后世”。风行最终要停止于大地,所以说“大概是在异国"。如果是在异国,一定是姜姓国家。姜姓是大岳的后代。山岳可以配享上天。事物不能够两头都昌盛,莫非陈国衰落之后,这个人的后代就要昌盛?"待到陈第一次亡国时.陈桓子开始在齐国显赫起来;第二次亡国时,成子开始执掌齐国的政权。
此例是用《周易》预测人的命运.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算卦,周史的结论在后来当然都应验了。考察周史的预测方法,他是先用(周易》的方法"笼"出卦象,然后再以卦象为依据,以《周易》中与卦象相应的爻辞为参考,充分演绎卦象的含义,得出结论。在他的预测过程中,卦象表现为预测的基本工具,是预测方法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