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注释:译文:《象传》说起初登临天上”,可以照耀四方诸国;“最终坠入地下”,是说明上六违背了正确的法则。
说明: 胡炳文曰:“下三爻以‘明夷’为句首,四、五‘明夷’之辞在句中,上六不曰‘明夷’而曰‘不明晦盖惟上六不明而晦,所以五爻之明皆为其所夷也。”(《周易本义通释》)此说玩味六爻措辞之意,于理有合。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暗而过中至明夷之极,晦之至也。位高势,崇登于天也。失道将覆,入于地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失则”者,由失法则,故诛灭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侯果曰:最远于阳,故曰“不明晦”也。初登于天,谓明出地上。下照于坤,坤为众国,故曰“照于四国也。”喻阳之初兴也。后入于地,谓明入地中,昼变为夜,暗晦之甚,故曰“失则也。”况纣之乱世也。此之二象,言晋与明夷,往复不已。故见暗则伐取之,乱则治取之,圣人因象设诫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初登于天,居高而明,则当照及四方也;乃被伤而昏暗,是后人于地,失明之道也,失则失其道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晋明出地,上反为明夷,则明入地中,不明而晦。上六极坤,坤为晦,故曰不明晦。晋时离出坤,登于乾五,下照坤六,四坤在上为国,故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晋反则离入于坤,后入于地也。五者君之位,以明德居尊位者,人君之则;后入于地则失位,失位者,以不明晦而失为君之则也。人君近君子远小人,兢兢焉,唯惧不明乎?善者所以守其则也。得失无不自已为之者,得之明,失之晦,昼夜之象,故圣人举晋、明夷二卦,反复以释爻义,原初惩后,为人君万世之戒。《杂卦》曰:明夷,诛也,为明夷之主而不诛者,鲜矣。
《周易本义》(宋·朱熹)
照四国,以位言。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坤为国。震卦数四。故曰四国。则谓三。上为四五所格。不能应三。故曰失则。此则字与六二顺以则。谦六四不违则义同。皆谓阳。旧解皆不知失则之故何在。泛说之。非。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