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复卦
震下坤上
复者,来复也。自五月一阴生后,阳一向在外,至十月变坤,今冬至复来反还于内,所以名复也。《序卦》“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所以次剥。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先言出而后言入者,程子言:语顺是也。出者刚长也,入者刚反也,疾者遽迫也。言出而刚长之时,自一阳至五阳,以渐而长,是出之时未尝遽迫也。入而刚反之时,五月一阴生,九月之剥,犹有一阳,至十月阳变,十一月阳反,以渐而反,是入之时,未尝遽迫也。朋者,阴牵连于前,朋之象也。故豫卦损卦益卦泰卦咸卦,皆因中爻三阳三阴牵连,皆得称朋也。自外而之内曰来,言阴自六爻之二爻,虽成朋党而来,然当阳复之时,阳气上行,以渐而长,亦无咎病也。复之得亨者以此。道犹言路,言刚反而复之道路也。七日来复者,自姤而遁否观剥坤复,凡七也,即七日得之意。盖阳极于六,阴极于六,极则反矣,故七日来复也。无疾咎者,复之亨也。七日来复,复之期也。利有攸往,复之占也。大抵姤复之理,五月一阴生为姤,一阴生于内则阳气浮而在外矣。至于十月坤,阴气虽盛而阳气未尝息也,但在外耳,譬之妻虽为主,而夫未尝亡,故十一月一阳生,曰刚反,反者言反而归之于内也。十一月一阳生而复,一阳生于内则阴气浮而在外矣。至于四月干,阳气虽盛而阴气未尝息也,但在外耳,譬之夫虽为主,而妻未尝亡,故五月一阴复生,天地虽分阴阳,止是一气,不过一内一外而已。一内一外即一升一沉,一盛一衰,一代一谢也。消息盈虚,循环无端,所以言剥言复。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以卦德卦体释卦辞而赞之。刚反对刚长,反者,言剥之刚穷上反下而为复也。长者,言复之刚自下进上,历临泰而至于干也。以其既去而来反也,故亨。以其既反而长也,故利有攸往。刚反,言方复之初。刚长,言已复之后。行亦动也,言下体虽震动,然上体乃坤顺,以顺而动,所以出入往来,无疾无咎。天行者,阴阳消息,天运之自然也,故反复其道,七日来复。阳刚用事,君子道长,所以利有攸往。见天地之心者,天地无心,生之不息者,乃其心也。剥落之时,天地之心,几于灭息矣。今一阳来复,可见天地生物之心,无一息之间断也。 一阳之复在人心,则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性善之端也,故六爻以复善为义。此孔子赞辞言天地间无物可见天地之心,惟此一阳初复,万物未生,见天地之心,若是三阳发生万物之后,则天地之心尽散在万物,不能见矣。天地之心动后方见,圣人之心应事接物方见。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先王者,古之先王,后者今之时王。一阳初复,万物将发生之时,当上下安静,以养微阳。商旅不行者,下之安静也。后不省方者,上之安静也。人身亦然,月令斋戒,掩身是也。以卦体论,阴爻贯鱼,商旅之象。阳爻横亘于下,闭关之象。阳君不居五而居初,潜居深宫,不省方之象。以卦象论,震为大涂,中开大路,旅之象。坤为众,商旅之象。震综艮,艮止不行之象。阖户为坤,闭关之象。坤为方,方之象。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不远者,失之不远也。祗者,适所以之辞。适者往也,至也。人有过失,必至徴色发声而后悔悟,此则困心衡虑者也。惟自此心而失之,又自此心而知之;自此心而知之,又自此心而改之,此则不远,即复不至于悔者也。
初九一阳初生于下,复之主也。居于事初,其失不远,故有不远能复于善,无至于悔之象,大善而吉之道也。故其占如此。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为学之道无他,惟知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复则人欲去而天理还*,修身之要,何以加此。
* “还”原文误作“远”,据慈恩本改订。
六二,休复,吉。
休者,休而有容也。人之有善,若已有之者也,以其才位皆柔,又变悦体,所以能下其初之贤而复。
六二柔顺中正,近于初九,见初九之复,而能下之,故有休复之象,吉之道也,故其占如此也。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复初爻本硕果不食,穷上反下,其核又生仁,所以取此仁字,复礼为仁。初阳复,即复于仁也,故曰以下仁。
六三,频复,厉无咎。
频者数也,三居两卦之间,一复既尽,一复又来,有频之象,与频巽同。频复者,频失而频复也。厉者人心之危也。无咎者,能改过也。不远之复者,颜子也。频复则日月一至,诸子也。
六三以阴居阳,不中不正,又处动极,复之不固,故有频失频复之象。然当复之时,既失而能知其复,较之迷复者远矣。故当频失之时,虽免危厉,而至于复,则无咎也。故其占如此。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频复而又频失,虽不免于厉,然能改过,是能补过矣,揆之于义,故无咎。
六四,中行独复。
中行者,在中行也。五阴而四居其中,中之象也。凡卦三四皆可言中,益卦三四,皆言中行是也。此爻变震,应爻亦震,震为足,行之象也。独复者,不从其类而从阳也,故孔子以从道象之。
六四柔而得正,在群阴之中,而独能下应于阳刚,故有中行独复之象。曰独复,则与休者等矣,盖二比而四应也。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初之《象》曰以修身也,二曰仁,四曰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与道皆修身之事。二比而近,故曰仁。四应而远,故曰道。小象之精极矣。
六五,敦复,无悔。
敦者厚也,有一毫人欲之杂,非复。有一毫人欲之间,非复。敦复者,信道之笃,执道之坚,不以久暂而或变者也。不远复者,善心之萌。敦复者,善行之固。无悔者,反身而诚也。敦临敦复,皆因坤土。
六五以中德居尊位,当复之时,故有敦厚其复之象。如是则心与理一,无可悔之事矣,故占者无悔。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考者成也,言有中德,自我而成其敦复也,不由于人之意。初乃复之主,二以下仁而成休复,四以从道而成独复,皆有资于初,以成其复。惟五以中德而自成,不资于初,故曰自。无祗悔者,入德之事。无悔者,成德之事,故曰考。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坤为迷,迷之象也。迷复者,迷其复而不知复也。坤本先迷,今居其极,则迷之甚矣。以者与也,并及之意。因师败而并及其君,有倾危之忧也。坤为众,师之象也。变艮,大象离,离为戈兵,众人以戈兵而震动,行师之象也。国者坤之象也,详见谦卦。十者,土数成于十也。不克征者,不能雪其耻也。灾眚者凶也。用师以下则灾眚之甚,又凶之大者也。复卦何以言行师?以其敌阳也。剥复相综,阳初复,阴极盛,正龙战于野之时,曰终有大败者,阳上进,知其终之时,必至于夬之无号也。
上六阴柔居复之终,故有迷复之象,占者得此,凶可知矣。是以天灾人眚,杂然并至。天下之事无一可为者,若行师,则丧师辱君,至于十年之久,犹不能雪其耻,其凶如此。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反君道者,反其五之君道也。六五有中德,敦复无悔,六居坤土之极,又无中顺之德,所以反君道而凶。